网站简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述评 > 书评序跋 > > 正文

《燃烧的青春》评析

来源:中创文网 作者:臧夕稳 时间:2025-08-25

《燃烧的青春》评析:

边疆叙事中的生命诗学与精神图谱

 

 一、时空重构中的历史记忆

《燃烧的青春》以1959年如东青年支边新疆的历史事件为叙事起点,通过2023年的寻访视角,构建了一个跨越六十五年的双重时空结构。这种时空交错的叙事策略,使文本既保留了历史现场的鲜活质感,又赋予了当代解读的深度可能。当作者在乌鲁木齐的寒风中"仿佛听见"当年的劳动号子时,时间的线性序列被打破,过去与现在在同一叙事平面产生奇妙共振。

文本中反复出现的数字对比——"1500余名"支边者中健在者"不到200名"——不仅凸显了记忆抢救的紧迫性,更制造了强烈的历史焦虑感。这种统计数字超越了简单的事实陈述,成为一种文化抢救的呼吁。正如孙建东所言:"再不抢救历史就是我们的失职",文字在这里成为对抗时间侵蚀的武器,为那些即将消逝的记忆提供最后的栖身之所。

 

 二、多元叙事视角下的支边者群像

作品采用了群体肖像与个体特写相交织的人物塑造手法。支边青年作为一个集体形象,他们的兴奋、困惑、失望构成了情感主线;而"钻在车厢底下撒尿拉屎"的小姑娘、"对着小圆镜梳头"的女青年等细节,则为这个群体注入了鲜活的个体生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臭气"意象——粪桶的臭味、汗味、溅到脸上的粪便——这些身体经验的具体描写,消解了宏大叙事中的浪漫想象,还原了历史现场的真实质感。

在个体塑造方面,几个典型人物各具特色:陈世德从修渠民工到教育奠基者的蜕变,展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经典母题;冒玉德"跳农门"愿望的落空与最终对土地的深沉热爱,构成了动人的精神辩证法;高福俊跨越民族界限的无私母爱,则诠释了人性最光辉的面向。这些人物命运的交织,共同构建了一代支边者的精神图谱。

 

 三、文化符号与精神意象的诗学建构

文本中的意象经营颇具匠心。那盆在严冬呼图壁茶吧中盛开的茉莉花,成为贯穿全文的核心意象。作者将其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旋律相勾连,使这一南方花卉升华为支边者精神象征——正如孙健所言:"茉莉与江苏'支边'人一样把青春热血洒给了天山脚下"。这种意象的跨地域嫁接,生动诠释了文化移植与再生的过程。

"黄泥"这一意象的反复出现同样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冒玉德的黄泥屋、黄泥灶台,既是匮乏年代的无奈选择,也是连接故土与异乡的物质纽带,最终升华为一种精神品格的物化象征。当作者描述冒玉德带领村民改良沼泽地时,"杂草根比大树根还难处理"的细节,成为边疆开拓者顽强精神的最佳注脚。

 

四、边疆叙事中的家园建构与文化互嵌

在冒玉德的"世外桃源"中,我们看到了支边者如何在异乡重构精神家园的动人过程。这个由黄泥路、黄泥墙构成的原始院落,与美丽乡村示范点的"白色墙裙""微式工艺小瓦"形成鲜明对照,揭示了官方叙事与个体经验之间的微妙张力。冒玉德黄泥屋的天然凉爽与现代化空调的缺席,暗示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智慧,这种对现代性困境的无意识回应,使文本获得了超越地域的哲学深度。

高福俊与哈萨克族养子的故事,则展现了深刻的文化互嵌过程。哈萨克族的洗手礼、奶茶待客之道,与高福俊的"两块嫩蛋糕""一套棉袄棉裤"的母爱表达,构成了文化交融的双向通道。当不同民族的子女都亲切地呼唤"妈妈好"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在一个具体的家庭中生根发芽。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互嵌与情感交融,正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坚实的基础。

 

五、历史语境下的精神传承与当代启示

《燃烧的青春》最终超越了对支边历史的简单记录,成为探讨人类适应性与文化韧性的深刻文本。在飞机舷窗下的俯瞰视角中,那些"棋盘一样整齐的道路、林带和农田",不仅是人力改造自然的证明,更是一种文明秩序的视觉呈现。当文本以"胜利却总是属于心中装满春天的人们"作结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支边人的礼赞,更是对那种在逆境中依然能够建构家园的精神态度的崇高致敬。

这些支边故事的价值不仅在于保存特定群体的历史经验,更在于为当代社会提供精神参照。在物质丰裕的今天,曹健25年追求入党的坚守、张恩新母亲万里背米的坚韧、徐荣昌对公家信笺的"洁癖"式自律,这些品质都是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回望那段充满艰辛与荣光的岁月,我们或许能够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与重量,找到面对当下困境的精神力量。

《燃烧的青春》通过文学叙事完成了一次历史的救赎,让那些"不能叶落归根"的支边者,在记忆的殿堂中获得永恒安放。这部作品最终告诉我们:历史不仅是过去的档案,更是照亮未来的火炬;支边精神不仅是特定年代的产物,更是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精神密码。在这个意义上,《燃烧的青春》已经超越了一部地域性作品的范围,成为所有建设者的精神寓言。

 

 

责任编辑:张国民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上一篇:《东方的曙光》即将面世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导航
Copyright © 2018-2024 中创文网 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15927618989
本网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网站备案:鄂ICP备2022005271号
鄂公网安备4209020200051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