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战宏44年的光影岁月
用声音和影像编织生命华章(纪实文学)
——张战宏44年的光影岁月
郭红新
人物小传
张战宏,男,汉族,中共党员,1965年5月出生于临渭区桥南镇杨魏村,陕西渭南新创院线临渭区数字电影服务站放映员。
自1981年从事电影放映工作,张战宏凭着对电影事业的满腔热忱和无比热爱,已经在这个岗位坚守了44个春秋。44年来,他以光影为笔,以银幕为纸,用青春与汗水默默耕耘农村电影事业。无论炎炎烈日还是凛冽寒冬,奔走在桥南镇、崇凝镇、闫村镇的村落之间,通过一场场电影,一幕幕故事,用声音和影像,把党的政策传递到千家万户,用个人的辛劳换取群众的快乐,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获得了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凭借出色的工作业绩,他成为行业内的标杆人物。中央宣传部、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中国文化报、渭南广播电视台、渭南日报、陕农日报等多家权威媒体先后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多次荣获“优秀放映员”“先进基层工作者”“放映活动先进个人”等称号。
1.从自行车到三轮车,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
“1981年,我参加渭南县(现临渭区)电影放映技术班培训学习,成为基层放映队的一名电影放映员。”回忆往事,张战宏脸上洋溢着无法掩饰的激奋神情。
自那一刻起,开启了他的光影人生路。
放电影,20世纪80年代,在农村还算个新行业。他便骑着自行车,走乡窜村放电影,把欢乐送到基层群众中。
“当时农村的条件非常艰苦,路大多是土路,交通工具是自行车,电影机、胶片、银幕、音响,自行车托着,几十里路来回奔波。后来是摩托车,比自行车省时省力。再后来买了辆电动三轮车,相对方便了一些。”张战宏说。
“那个时候,片源有限,往往是几个放映队之间来回调片子。放电影的时候叫上村里的年轻小伙子帮忙,两个人搭班,两边送片子。一部影片这边放一半,派人送过去,那边放一半,派人送过来。两部电影,两边轮流放映。”张战宏解释。
“那个时候的条件确实艰苦,放一场电影回来在夜里十二点多,经常是黑灯瞎火,走夜路是常事。人们都在睡觉,自己高一脚、低一脚地行走在漆黑的夜晚……”
“天气晴好就很顺当,要是遇到阴天,常常是正放着电影下雨了,雨小的话打把伞继续放,雨大了就只能收场,设备存放到村上,自己冒雨回家,待天晴了再取回设备。”
回忆往事,张战宏有道不尽的辛酸。尽管艰辛,他依然坚持着,坚守着……
他立誓:一定要将五彩斑斓的光影世界带给十里八村的基层群众,让常年居住在偏僻乡村的人们能和城里人一样看到电影。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2008年陪伴了他27年的胶片电影退出了历史舞台。
“胶片电影换成了数字电影。当时虽然已经43岁,面对新生事物,我没有止步不前,畏难退缩,沉下心来,学习新技术,适应新形势。”张战宏回忆。
为尽快适应新的业务要求,张战宏积极投入到新科技的学习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钻研,很快掌握了数字电影的放映技术,成为临渭区数字服务站一名公益放映员。
从自行车到三轮车,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张战宏走过了27个春夏秋冬!
2.“把交通安全、反诈教育融入电影放映中!”
“放电影就是让群众看,观影率是公益电影的生命线。首先要解决观影人数少的难题,我通过多年基层经验总结了‘观影十方法’。分别是故障及时维修法,幽默介绍节目法,标准化放映法,主题放映法,时节选片放映法,提前探点法,有效宣传法,信息传递法,场地轮换法,放映记录法。”张战宏介绍。
这些办法的总结推广,极大地助推了观影率的有效提高。
两个音箱,一台主机,22根钢架,每次出发前,张战宏的电动三轮车被塞得满满当当。
“放电影的来了!”三五成群的小孩子奔走相告。
“只要我的三轮车开进村,乡亲们就知道,有电影看了!”张战宏兴奋地讲,“人们纷纷拿上自家凳子,向电影幕布前方聚拢。大家在等待电影播放的间隙,拉拉家常,聊聊农活。看电影不仅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离电影开场还有不到1个小时的时间,张战宏一刻都没闲下来,搭架子,撑屏幕,摆音响,调设备,动作麻利娴熟。
无论是盛夏暑热,还是寒冬腊月,群众观影的热情极高,小到三五岁的孩子,大到80多岁的老人,巷道里很快站满了观众。
每月一次的电影盛宴,让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热闹非凡。
2024年9月17日,正值中秋佳节,一轮圆月、一块幕布、一台放映机、一束灯光,点亮了村民的夜生活。
“行人勿闯红灯,摩托车、电动车勿逆行并佩戴安全头盔,机动车要礼让行人、系好安全带、勿乱停乱放……”
每月放映14天电影,每场电影开始前,张战宏都会先播放一段15分钟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警示片,反诈知识片,或是强农惠农政策、农业种植技术及疾病预防常识等科教片。
“我们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了交通安全知识,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的群众来说,骑行电动车、摩托车居多,头盔就犹如生命的保护伞,这些公益宣传片对我们也是一种教育。”
“把文明交通方式用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加深了大家的印象,这种形式的宣传很实用,效果好。”
“看了电影,学了知识,受了教育,一举几得。”
观看交通安全警示教育片后,现场的村民议论纷纷。
“如今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然而诈骗团伙也在不断更新作案手段,以更精准、更隐蔽的方式向各类群体发起攻势。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利用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以‘充值越多返利越多’‘手续费’‘保证金’‘刷流水’等名目诱骗受害人不断转账,实施违法活动。”张战宏介绍。
“天上不会掉馅饼!要是遇到不明提示要求转账这样的情况,我们通过播放反诈影片,普及反诈知识,善意地提醒群众:一分析、二咨询、三拨110,这是最好的防范方法。”张战宏进一步讲解。
为便于群众理解和接受教育,他还主动和辖区派出所警务民警联系,用现场观影+现场讲解的模式,播放《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警示科教片,多视角展示公安民警与高科技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场景,深刻剖析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和狡诈心理,揭秘电信诈骗的全过程,通过民警现场讲解辖区发生的真人真事受骗案例,使警示教育深入人心,取得实效。
从2022年至今,各种有声有色的电影放映活动和寓教于乐的警示宣传达400余场次,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把交通安全和反诈知识送进千家万户。
张战宏参与的各项放映活动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也获得到了基层群众的普遍好评。
3.创新“公益电影+”,延展为民服务链
“战宏,今能理发不?”
张战宏在桥南镇岭西村放映电影时,村民杨瑞良问。
“能!”
说罢,张战宏走向他的三轮车,拿出理发用的工具箱。箱子里,推子、剪刀、镜子、围布等工具一应俱全。
张战宏还有个拿手活——理发。年轻时,在自己村里常给人理发、刮胡子。现在他把这个手艺带到了电影放映现场。
张战宏利落地为杨瑞良围好围布,推、剪、梳、刷,一套形如流水般的操作之后,杨瑞良对着镜子瞧了瞧新发型,高兴地说:“一下子精神多了。”
据当地村民讲,村里没有理发店,村民平时理发得跑到十几里外的桥南镇街道去,张战宏这一来,他们就不用跑了,而且还是免费的。
“文化下乡基本上每月演一场,在各村巡回播放。对农民来说是文化娱乐活动,也是一种促进,是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公益电影,已深受广大基层群众欢迎和喜爱!”张战宏动情地讲述。
几十年的放映生涯,对于张战宏来说已经不单单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精神追求。从2008年开始放映数字电影以来,他已经走遍了临渭区的11个乡镇,累计放映电影达2000多场次,平均一年接近200场次。
“我十分热爱这份工作,因为电影可以让乡村老百姓享受到快乐。”张战宏说。
电影散场了,但张战宏的光影人生还在继续。他像往常一样在朋友圈发信息,尽管是只言片语,几张照片,但倾注的却他对于电影事业的热爱。
岁岁重阳秋意浓,尊老敬老显温情。
2023年10月19日下午,临渭区数字电影服务站放映小分队走进临渭区崇凝敬老院。
“把电影送到敬老院,让敬老院里有声有色,充满温度。”张战宏说,“在重阳节这个美好的日子里,用光影书写温暖,用爱心传递祝福,让每一位老人都能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尊重,度过一个温馨、难忘的节日。”
在电影放映之前,为感谢长期关爱老人这一善举,临渭区崇凝敬老院院长曲剑为临渭区放映单位和放映员张战宏分别赠送了“弘扬敬老美德,真情关爱老人”荣誉牌。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老人能够真切感受到社会的关心关爱,每度重阳节到来之际,渭南新创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临渭区数字电影服务站,都会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重阳节公益电影’放映系列活动。这是我们创新‘公益电影+’活动的具体形式。”张战宏补充说。
每一场公益放映,不仅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用光影点亮敬老院的夜晚,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尊重,也唤起了更多人对老年人的关注和关爱。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常常忙碌于自己的生活,而忽略了身边的老人。但通过一次次放映活动,看到了老人们脸上绽放的笑容,听到了他们内心的渴望。
从2012年7月至今,张战宏13年坚持为临渭区崇凝敬老院放映电影180余场。
“电影跟着群众走。多年来开展的文化进万家春节电影;关爱老年人送电影送文化,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用电影公用文化服务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精神血脉,庆‘七一’优秀影片展映,以及我们的节日六一儿童节优秀影片展映、公益电影陪伴家长和孩子一起度愉快暑假、‘我们的节日——国庆节暨中秋节’电影放映、电影助力‘美丽乡村行’交通安全宣传,等等一系列活动,都是让群众感受满意服务。”张战宏欣慰地说。
“公益电影+”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生活便利与人文关怀,延展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同时,放映队还利用映前时间开展图书阅览活动,激发群众的学习热情;组织文艺演出,邀请当地文艺团体或民间艺人在映前登台表演,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4.用光影点亮乡村夜晚!
“放映的影片内容涵盖科普知识、爱国教育、传统美德等。”说起放电影的事,张战宏打开了话匣子。
“放映前,乡亲们在广场上跳广场舞、扭秧歌,有时我也跟着跳上一段,其乐融融。放映一开始,大伙儿就坐在小板凳上观看影片,随着电影情节开怀大笑或伤心落泪。电影丰富了乡亲们的生活,我心里也是满满的成就感。”
44年载光影岁月,放电影已融入张战宏的血脉,成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用光影点亮乡村夜晚,让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张战宏自豪地说,“作为一名基层放映员,能为乡亲们带去精神上的欢乐,是我最大的快乐。”
电影放映是送文化,也是送技术,是一个流动的“大讲堂”。
几十年来,张战宏充分利用这个“大讲堂”,用声音和影像,把知识、把欢乐、把满满的幸福送给千千万万个基层群众。
“富脑袋还要富口袋。根据群众需求,申请科普片源,将科技文化大餐精准推送到农户手中,每年放映科教影片7000余场。我们将送更多文化成果下乡,让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采访中,渭南市新创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副经理孙涛说。
“‘电影下乡犹如一道文化大餐’,这是农村群众对文化惠民工程善意的赞誉和鼓励。我们将致力于把这道‘大餐’做得更好更美味,根据互联网时代的新趋势,不断创新放映形式,提高放映标准,及时更新和丰富影片片源,努力向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新鲜好看的影片。”渭南市新创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总经理代缨鸿说,“下一步我们将遵循‘电影跟着群众走,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党的惠民政策’的思路,发挥好农村公益电影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电影+文化惠民’品牌,充分发挥农村公益电影作用,让好电影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深入人心,服务群众,让乡村的夜晚更温馨、更璀璨。”
公益电影放映,温暖了每一位村民的心灵,点亮了淳朴宁静的村庄夜晚!
5.“光影人生,我还要继续!”
通过不懈努力和辛劳付出,张战宏连续多年被市区两级部门评为“优秀放映员、先进基层工作者、放映活动先进个人”等称号,在“喜迎十八大有奖放映活动”中被评为先进个人,并且受到渭南电视台、渭南日报及渭南广播电台《对话渭南》栏目的采访报道。
2019年12月5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他被中宣部电影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公众号及官方网站表彰,《张战宏:平淡人生播放大爱华章》专题报道。同时他拍摄的多张公益电影放映照片被数字电影节目中心编辑部选用刊登。
1981年至2025年,整整44载春秋。
44年在历史的长河是非常短暂的一瞬间,但在张战宏的生命中却是一段难忘的岁月,声音和影像伴随他走过了44个春夏秋冬。
44年如一日,张战宏完成了渭南新创院线公司及临渭区服务站的各项工作,开展了乡村治安、科技务农、精准扶贫、卫生疫情防控、扫黑除恶等宣传活动。为发挥公益电影事业在脱贫攻坚中的宣传作用,他积极投身临渭区文化广电局组织的扶贫攻坚电影下乡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脱贫攻坚。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季,他都能坚持每天晚上在桥南、崇凝镇、闫村镇19个村庄巡回放映电影。
44年农村公益电影播放事业中,张战宏虽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他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新的形势下,为了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结合个人放映经验,他总结形成了一套独有的放映技巧:“六个标准”“五个提前五个利用”“四个推广”。
“六个标准即:搭银幕架子要标准、音箱架高低放的位置要标准、画面清晰度要标准、播放音亮大小要标准、接电安全牢固要标准、接机地线要标准;五个五即:五个提前和五个利用。五个提前,提前掌握节目内容、提前告知村干部通知放映节目和时间、提前到达放映地点、提前为部分观众准备凳子、提前组织群众积极观影;五个利用:利用群众比较密集的地方设放映点、利用村上现有高音喇叭宣传影讯、利用和群众交流知晓大家观影的需求、利用微信朋友圈大力宣传公益电影放映动态、利用公益电影配合政府中心工作;四推广即:推广公益电影进敬老院、推广公益电影进学校、推广公益电影进部队、推广公益电影进景区。”张战宏自豪地解释。
张战宏从实践中总结的这套技术方法的推广应用,对于提升电影的放映效果,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光影人生路,砥砺朝前行。
张战宏把大半生献给了真心喜爱的农村电影事业,献给了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一番不平凡的业绩。
“光影人生,我还要继续!”张战宏已步入六十花甲,面对今后的人生路,他信誓旦旦地表态。
上一篇:没文化真可怕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