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简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文选 > > 正文

秦王朝为什么闪电式灭亡

来源:中创文网 作者:三山五岳 时间:2025-01-11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很有作为的封建帝王。他继承先王遗志,奋发图强,纵横捭阖,于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实现华夏一统。然而,来之不易的江山社稷只传了两代,维持了短短的十五年,这使得秦成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同时是第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

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秦始皇是载入史册的“千古一帝”,有关著述颇多,以此为题材的电视剧也不少,深受民众青睐。然而笔者认为,秦始皇也有一些过错,甚至过大于功。我的观点来自2篇高中时读过的政论性文言文,《阿房宫赋》(唐.杜牧)和《六国论》(宋.苏洵)。

杜牧在赋中写道: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用现在的语言翻译,大概意思是说灭掉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亡秦国的是秦国,不是天下人。秦完成统一大业随即土崩瓦解,来不及自哀自叹,可是后人哀叹他;如果只知道哀叹又不引以为鉴、汲取教训,也只会让更后的人又来哀叹这个人。杜牧在文章里还感叹道:假使六国各自爱护他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完成统一后能够爱护和善待包括原其他六国在内的全国人民,那就可以顺次传到三世乃至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

苏洵何许人也?北宋文学家,和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在古代“唐宋八大家”占三家;而唐宋两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学鼎盛时期,可见地位何其之高,学识何其渊博,教育引导后人何其成功。在政论文章《六国论》开头,苏洵是这么写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故曰:弊在赂秦也。

由于篇幅所限,笔者不宜一一赘述原文。文中,苏洵大发感慨,提出这样的设想:如果六国诸侯当时不是各怀各的心思,只顾眼前利益、迫于秦国威势一味地贿赂、割地,而是把这些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团结一致,齐心合力向西对付秦国,恐怕秦国人连饭都不能咽下去。同为诸侯之国,六国单个的势力虽不如秦国,可是除贿赂秦国外,也许还有别的手段能够战胜甚至反噬秦国,真是可悲可叹!在文章末尾苏洵总结说,假如凭仗这样大的国家,而采取下策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也许有人认为,这两篇高中课文与秦朝灭亡不沾边、八竿子打不着。笔者冒昧地建议大家找到这两篇文章,在电脑或者手机里面搜,围绕以下这样两个问题略加思考:

首先,好不容易完成统一的秦王朝为什么“闪电式”灭亡?难道是秦朝数十万近百万军队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战斗力一下子削弱了?是秦二世胡亥接手之后军队将士像李自成的队伍那般骄奢淫逸?是防御北方匈奴的万里长城不起作用、还是南方蛮夷胆敢侵犯?是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证明了的中国最早且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没有再执行?

笔者认为,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一下几点:1、秦始皇以为自己真的能够“万岁”而忽视培养接班人,或者说大奸臣赵高瞒天过海胡作非为杀了公子扶苏、让胡亥这个不该即位的人即位;2、焚书坑儒废黜百家独崇法家,严刑峻法,不让人说话“影响社会秩序”,迫使民众继续当奴隶、当砧板上的鱼肉任由宰割;3、都江堰、郑国渠等为数不多的民生工程以后,没有继续重视和改善民生,让国家休养生息,恢复经历数十年战乱几乎耗尽的元气;4、一味推崇武力,盲目自信,认为一支曾经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成分复杂、几乎全是文盲、没有信仰、不讲策略的军队能够镇得住场子;5、已经成文的各项法律法规没有继续得到贯彻执行,或者不切实际、死搬硬套地“严格”执行,直接激起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6、不能客观准确地分析判断威胁国家安全稳定的各种因素,做梦也没有想到900名手无寸铁的农民造反会星火燎原,引起全国特别是原六国诸侯群起而攻,遍地开花,最终结果是让一个级别非常低的“亭长”捡了个漏,得到了人人梦寐以求的江山。

其二,苏洵为什么要写《六国论》?

笔者认为大文豪这一传世佳作应该是有历史背景的。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兵变原由也不是所谓的北方边境有外敌侵扰,是身为“殿前都检点”的赵匡胤和他的同事及弟兄精心谋划的里应外合的一场把戏。为防止武将像他一样谋权篡位,于是“杯酒释兵权”,排除武将对皇权的威胁,转而重用文官,崇尚文章诗词及书法绘画,只要你们不闹事。同时只防内部,不防外部,用文官管武官,用只懂诗词歌赋或者纯粹靠裙带关系上位的不懂行军打仗的外行去管理国家的国防和军务,何况幽云十六州这个防御外敌的天然屏障立国之前就早已丢失。当然这怪不着宋太祖,只怪丢丑卖国的后晋开国“儿皇帝”石敬瑭。

翻阅中国历史,我们知道,宋王朝虽然持续了三百多年,但它自始至终都不是一个大一统的朝代。北方游牧地带先后有辽(亦称契丹)、金,西北有党项(西夏),西边是吐蕃,可谓外邦觊觎,强敌环伺。然而北宋统治集团只善于“捏软柿子”,重点解决后蜀、南唐等地方割据政权。得“天下”后安心了、满足了,既没有开疆拓土的豪情壮志,又没有固边攘外的觉悟和能力,只知道享受生活,舞文弄墨,摆弄诗词、文章、古玩、字画,全国上下热热闹闹,歌舞升平,陶醉其中,乐此不疲。于是有了后来的“澶渊之盟”“宋夏协议”“靖康之变”“二帝蒙尘”,原本安享荣华富贵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艺大家被“一锅端”,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最底层的老百姓被无辜牵连,受尽屈辱和苦难。宋高宗赵构“南渡”之后,又有了“绍兴和议”“嘉定和议”等,更加丧权辱国,民不聊生,惨不忍睹。宋高宗及其继任者偏安一隅,勉强折腾一百几十年,最后还是难逃厄运,灰飞烟灭,中华文明险些消逝于历史长河。

客观地说,两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颇有建树,整体上并不落后,尤其是经济和文学、哲学在当时世界上遥遥领先。然而现在回头来看,北南两宋重文抑武,军备废弛,早已注定了覆灭的悲惨命运;即使文章、诗词写得再好,书法、绘画再辉煌,只会让后世之人痛心疾首、捶胸顿足、扼腕而叹。

话说回来,宋朝官吏的俸禄还是比较丰厚的,大小官员、僚属生活还是比较优渥潇洒的。这样的环境下,苏洵写出这么优秀的文章不是稀奇。需要说明的是,还有另一种可能,博览群书、贯古通今、学富五车、忧国忧民的一代文豪苏洵,根据内外形势,敏锐地觉察到北宋“重文抑武”之策的弊端和危险,希望通过文章来提醒、警示朝廷重视外敌,加强军备和防务。然而当时的官僚体制以及“一派大好”的国内形势,决定了他这样的小官不可能通过奏折直言相谏,上达天听;就算冒险报上去了,也没有哪个皇帝或者朝廷重臣理睬,起不了半点作用,搞不好还会被削职为民,关进大牢甚至抄家杀头。

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一个国家兴衰成败如同人类生老病死,被自然规律决定。在总结成功的同时,更要注重剖析失败。这两篇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列入全日制高中教材且进入“百度”网,极其不易,实至名归。《阿房宫赋》警示我们,一个国家的败亡是自己造成的,要预防内部出乱子;《六国论》警示我们,一个国家要居安思危,除内部敌人外,还要提高警惕,防范外部敌人。

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明得失。因为这两篇课文都牵扯到昙花一现的秦王朝,通过分析它的速亡,所以笔者得出秦始皇难辞其咎、过大于功的结论,也许这个结论不是很成熟。

 

责任编辑:张国民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上一篇:举报县委书记的大门敞开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导航
Copyright © 2018-2024 中创文网 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15927618989
本网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网站备案:鄂ICP备2022005271号
鄂公网安备4209020200051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