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文化智慧的魅力
——写在《黄河口移民与姓氏文化》出版之际
口孙易平
中国地名与姓氏文化系列丛书《黄河口移民与姓氏文化》,在广大文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付梓出版。这次在丛书组稿编辑过程中,我有幸作为主编,全力组织参与其中,感受颇深。带着黄河口移民情怀,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叙述这段移民历史,让其后人永远记住黄河口人的艰辛与不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弘扬黄河口移民精神,传承黄河口姓氏文化,促进新时期东营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河口移民与姓氏文化》,既是一部地方性文化丛书,又是一部记载叙述黄河口地区饱经沧桑的移民史,内容翔实,图文并茂,融史料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填补了东营市在黄河口姓氏文化史料方面的空白。既是东营姓氏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又是奉献给各级史馆及广大民众的一部珍贵良作。在组编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地名与姓氏文化专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将其列入了中国地名与姓氏文化系列丛书。东营市社科联领导高度重视,也将其列为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且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此书特邀著名军旅书法家倪进祥题写书名,中国地名与姓氏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宁金彪作序,中国人民银行文联济南分会专业书法理事孙和平书法题字。其特色(亮点)总的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六”即:一个定位(以馆藏为主)、两大主题(移民与姓氏)、三种呈现(史料性 知识性 可读性)、四项重点篇章(综合史料 移民地名 姓氏史话 谱记经历)、弘扬五种文化(孙子文化 红色文化 移民文化 地名文化 姓氏文化)、蕴含六项时代价值(渤海垦区抗战精神 刘集支部革命精神 黄河口移民勤劳精神 黄河口知青<兵团>奉献精神 黄河口农垦人开拓精神 胜利石油人创业精神)。自丛书出版以来,雅舟书吧为此举办了新书分享交流会,各界文化同仁及新闻媒体共30余人参会,是一次凝聚文化智慧的交流,收到了良好效果。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李榕桦女士写的书评《自是闻其声》发表在文学平台上。媒体记者也以《守望黄河口的“根”与“魂”》见诸于《黄河口晚刊》,《人民日报》《新浪网》《搜狐网》《齐鲁网》《凤凰资讯》《闪电新闻》《东营网》《东营宣传网》《黄河口文艺》等众多网站予以转载。此书还被推荐参评“山东省十大社会科学普及优秀著作”。同时,捐赠北大清华浙大武大山大重点大学图书馆、国家方志馆、上海图书馆、涉及移民的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级档案馆、图书馆、方志馆及部分省市内史馆馆藏百余家且陆续收到了馆藏证书。通过编写此书,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千百年来,黄河口人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令人惊羡的历史文化脉迹。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忘记这些曾经为黄河口地区开垦拓荒的移民先人们。我们作为移民后代,本着对民族、对历史、对后人高度负责的态度,有义务、有责任、有必要记载这段历史和经历,也让其后人永远记住并领略移民与姓氏文化所带来的魅力。
东营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黄河入海独特景观,孙子故里,吕剧发源地,胜利油田在这里崛起。黄河文化、古齐文化、石油文化、移民文化、军(农)垦文化、知青文化等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汇和碰撞,形成了独特的黄河口文化。移民文化是其一大特色。黄河口地区是一个典型的移民聚集区。这些来自天南地北、四面八方的黄河口人,操着当地乡音,带着不同的文化和风俗汇聚到这里。依靠黄河口资源,拓荒开垦,勤劳创业。
大自然造化之神工,孕育了黄河入海口这方神奇的土地,赋予了东营1800多个自然村村名深厚的文化内涵。迥异而奇特的村名,记载着历史的印痕,诉说着忧患兴衰,验证着沧海桑田。而那鲜活、灵动的村名,又似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组成了一部和谐雄壮、自强不息的民族团结乐章。
问咱老家在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老家名字叫什么? 山西洪洞老鸹窝。
鼻祖东迁离枣强, 公输事业姓成庄。
要问祖上在哪边? 本是直隶枣强县。
一首首凄凉的民谣,唱了几百载。沿着漫漫拓荒路,唱遍了大半个中国,唱出了辛酸的传说……
黄河三角洲,一度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宽乡”。是流民的归宿,是拓荒者的家园。洪洞与枣强,成了黄河口移民永世难忘的一处心中的圣地……
洪洞大槐树作为明初山西移民的集散地,成了山西移民对故乡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在山西移民心中,槐树是故乡的象征,它寄托了移民对故乡的无尽思念,是移民心中游动的故乡。为寄托怀乡念祖之情,槐树遍布于黄河口地区的街头巷尾、村村角落。久而久之,移民由怀念故乡,到钟爱槐树,进而以槐树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甚至相信“门前一株槐,祖祖辈辈发大财”。这一切,凝成了黄河口移民心头深重的槐树情结。书中《走近洪洞大槐树》,让我们进一步探寻了先祖移民的迀徏根源及艰辛。
民国时期及建国后军垦、农垦、石油开发而形成的数万大移民,也纷纷来到这里安家落户,掀起了军垦农垦的开发热潮。当年的大小孤岛,遍地荒草,人烟稀少,一望无际。在黄河三角洲土地上,农场人、知青(兵团)人奉献了青春,奉献了终身,奉献着子孙。艰苦的条件,执着的奋斗,辛勤的耕耘,在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所凝练成的农垦文化、知青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国家调集全国各地来的石油大军而形成的石油大会战,历经千难万险建成了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谱写了黄河三角洲开发史上的壮丽篇章,军垦、农垦、知青和石油文化极大地丰富了黄河口移民文化。
总之,从明朝初叶,一直到20世末,不同规模组织的移民(山西洪洞、河北枣强、鲁西、鲁西南、重庆)及油田人、军农垦人都为这一地区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推动了东营乃至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今天的东营人,因其不同的地域背景和特色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了既具有黄河口宽容、和谐、开放的文化特质,又极具时代气息的东营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兼容并蓄的黄河口移民文化印迹。而正是这种同黄河一样有着汇千流纳百川的兼容并蓄文化底蕴,造就了东营在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到处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促使它迅速壮大的经济、文化和城乡建设,就像身边的黄河,滚滚而来,大气磅礴地延伸在辽阔的三角洲平原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最近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我们倡导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当今时代提出尤为重要。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姓氏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有谁知道唐朝的GDP多少?出口贸易额多少?经济总量多大?但我们拥有李白、拥有杜甫、拥有白居易”与“有几个知道自己曾祖父名字的”等现象构成了强烈的时代反差。这都反映了当今社会某些人“重物质、轻文化”的浮躁心理及传统文化意识的淡簿,值得我们认真反思。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经济有了飞速发展,但也为此付出了非常特殊的代价,那就是传统文化。经济发展不是目的,彼此是手段,目的是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辉煌灿烂,这才是我们中华儿女应该传承的精髄所在。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我们的魂,我们不能丢了根,忘了本,失了魂。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心存敬意、尊重和感恩,这是每个炎黄子孙对待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的心态。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知渊源。具体到每个家族和家庭,“我是谁?我从哪里来……”都是必须回答的问题。然而,又有几个人知道答案呢?历经数百年,沧桑几经变幻,时代沉浮更新。寻根问祖,书中《唐代孙遇墓志铭碑考略》又是对孙子故里新的有力佐证。家族文化是一个家族历史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与升华,文化的发展需要有历史的沉淀。家族文化见证了人们耕读传家、生生不息的精神、繁衍出千千万万个后代,是一个家族引以为傲并值得世代传承的“珍宝”。姓氏承载更多的精神寄托,家谱记录许多优秀的历史。我们每个人都应关注自己的姓氏及家谱,追根溯源,传承姓氏及家族文化。书中《家有阳光慈父》、《岳家与北岭文化之乡》等都是这方面内容的体现。通过编辑此书,使我们更加认识到,一个家族、一个家庭家风家教的传承,在当今社会下显得尤为重要。真正具有价值的遗产,不是金银财宝,而是祖辈们在往昔岁月的人生坎坷中,以自己的生命语言留给子孙后代的永久记忆和朴实善良的高尚形象。
传承和弘扬移民与姓氏文化,正是我们编辑出版此书的根本所在。具体到我们东营黄河口地区,由于历史的演进、时代的变迀与区域的差异,形成的移民文化特色,影响了数代人。提及黄河口移民,是东营地区不可回避的沉重话题,也是我们黄河口人当年背井离乡、拓荒创业的真实写照,这段历史将永远载入东营史册。书中《黄河口鲁西移民史实采访录》、《走进黄河口移民村庄》、《我的移民家庭》及《移民之路》等,都是带着移民情怀,多次深入到这些移民村庄,通过记录与采访老移民的形式,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到黄河口移民的艰辛与不易,也真切感受到时代的变迁给黄河口地区移民带来的美好生活。
我们相信,随着《黄河口移民与姓氏文化》的出版,望有更多地姓氏文化研究有志之士参与,共同为传承和弘扬黄河口文化,努力打造“黄河入海 我们回家”城市新名片,建设美丽幸福新东营续写新的篇章。
(作者系中国地名与姓氏文化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齐鲁姓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地名与姓氏文化系列丛书《黄河口移民与姓氏文化》主编)
上一篇:序邹柏林诗集《闲花落地》
下一篇:《继承军快板作品集》序言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