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简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杂文 > 散文 > > 正文

家乡的味道(叙事散文)

来源:创新文学网 作者:张瑞清 时间:2021-10-13

 

家乡的味道

张瑞清

 

多少年了,我始终忘不了它们—家乡土豆、红薯、玉米、稻谷、小麦飘香的味道,还有妈妈精益求精做出来那香喷喷农家饭菜的味道......

土豆学名马铃薯,别称土豆、地蛋、洋芋等。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土豆、红薯、玉米、稻谷成了全家人的主食,也成了我终身难忘的记忆!

我的老家在陕西秦岭脚下佛坪县一个小山村。那里土地肥沃、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盛产土豆、红薯、稻谷。在那计划经济的年代,尽管土地宽广,勤劳耕作,但人们依然食不饱肚。那个岁月,土豆,成了我们的救命粮!

在我记忆里,家里常常用土豆做成洋芋饭、蒸洋芋、汤洋芋、洋芋片、洋芋丝、洋芋糍粑、干洋芋果......春夏秋冬,一年又一年,土豆、红薯、玉米、稻谷伴随我度过了困苦而美好的童年、少年、青年……

今天,大米,面食成了人们的主食,然而,我却难以忘记养育了我二十多年的土豆,如果那个年月没有土豆、红薯、玉米、那我们又去吃些什么呢?我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每次回到老家,看到别人家田里的土豆,还是看到自家地里的土豆,我都感到是那样的亲切,情深义重。在老家,当亲人给我煮一顿土豆饭、炒上一盘酸辣土豆丝、煮上家乡的腊肉、添上家乡自烤的包谷酒,与亲人欢聚一堂,慢慢地品尝,我感到那是何等的幸福与陶醉!

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周末就得上坡与大人一块种洋芋、施肥、除草、挖洋芋。每当看到硕果累累、漫山遍野的洋芋收获之时,我心里不由得心旷神怡,喜出望外。

在我上小学、上初中那几年,学校是蒸饭吃,我每次都会在在碗里大米上面放上土豆,或者红薯,待到就餐时香喷喷的土豆,红薯味扑面而来,让人感到赏心悦目,好不开心?

每次回到老家离开之时,家乡的亲人总是劝说,让我带一点老家的土豆,我当然乐于为之,因为老家的土豆产于特殊泥土之中,干绵上口,特别好吃。

进城后,我依然不会忘记老家的土豆,每当家里煮土豆饭、炒土豆丝、在外面吃火锅、吃烧烤……看到端上来的土豆制品,我都认为这是老家运过来的……

在单位食堂,我时常会盛上蒸土豆和土豆丝。每到这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当年母亲在家里吃土豆的情景。那时候,我们兄弟姊妹七人同时求学,只有父母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在家里劳作,给予,供我们上学。父母常常在家里吃土豆、吃红薯、吃玉米,省吃俭用,把大米让我们带到学校里去吃。

的确,父母苦了一辈子,照理应该享享清福了,然而,忙忙碌碌一生的父母在他们本该享受清福的时候,却因过度劳累悄悄地、默默地走了,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

我永远怀念已经去世了的父母……

我永远眷恋家乡的热土……

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家曾经养育我二十多年的土豆、红薯、玉米、稻谷、小麦飘香的味道,还有妈妈精益求精做出来那香喷喷的味道......

 

作者简介

张瑞清,陕西汉中人,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汉中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在汉中日报社、汉中电视台、镇巴县文化和旅游局工作,公开出版《爱的序曲》《我不想说》等4部文学专著,其中两部文学专著荣获全国银奖和优秀奖;600余篇文学作品相继在《陕西日报》《中国作家》《人民日报》等中省市报刊发表,58件文学作品获奖,其中散文《忆母亲》荣获全国金奖、诗歌《神州大地神采飞扬》荣获全国特等奖、小说《姐妹》荣获全国银奖、报告文学《李元福和五位孤残老人》荣获全国二等奖。

 

责任编辑:张国民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栏目导航
Copyright © 2018-2024 中创文网 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15927618989
本网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网站备案:鄂ICP备2022005271号
鄂公网安备4209020200051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