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简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杂文 > 散文 > > 正文

王利俊:母爱如海(散文)

来源:创新文学网 作者:王利俊 时间:2020-05-18

 

母爱如海

 

王利俊

 

 有一种爱,是世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这就是母爱。如果说父爱如山,我们想突出的是那种威严与高大;那么母爱如海,我们总难忘那种胸怀与深邃......

 鲁迅先生说:“母爱是伟大的。”的确,母亲,世上最平凡而又最伟大之人;母爱,世上最执着而又最无私之爱。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且不说那些英雄的母亲,用自己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写就的壮丽人生;而更多我们身边普通的母亲,凭借着隐忍、辛苦和任劳任怨,支撑起每一个平常而幸福的家庭。

 我经常猜度,游子想家,其实是在想着母亲的那一顿拿手好饭,依偎在母亲怀里被轻轻爱抚着的满足和快意。只要有母亲在,即使浪迹天涯,心中也就永远有了念想,有了期盼,有了希望。

 很久没有梦到过母亲。母亲节前夕,或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之故,我惊喜地在梦中与母亲相见。依然是那一身朴素但整洁干净的装扮,依然是那一个友好而与世无争的微笑,她望向长子“俊儿” (母亲惯常这样呼我)的眼神,明亮而执着,温暖而沉静,满满的爱意与不舍......

 “妈,妈......” 我大声呼唤着母亲,飞也似地扑向她的怀抱, 但我的喉咙却发不出声,我的腿脚却迈不开步,慌乱中从梦中惊醒,身边的妻子睡意正酣,只有我怅然若失,泪水打湿枕巾......

 越是思念母亲,脑海中越是反复出现这样的场景:每次回老家看望母亲,离别时她都要送我走出很远,很远。母亲不说话,只是不停地向我挥手,望着我上车、在位置上坐下,直至看不到我了,还一步一回头。每每此时,我都会透过车窗使劲搜寻母亲越来越小的背影,直至定格成一个移动的小点。而其实,眼泪早已模糊了我的视线。

 最为人称道的是母亲的拿手绝活儿”凉粉儿”。具体细节,本人有关土豆方面的文章略有介绍。酷暑时节,这样极具地方特色的清凉美味,真是沁人心脾。父亲总会隔三差五带他的同事来我家品尝“凉粉儿”,好客的母亲每次都会热情招待。那时候,母亲做的“凉粉儿”在亲朋好友之间久负盛名。

 多年之后,我有时也会去呼和浩特市郊的农家乐品尝“凉粉儿”,但始终没有吃出母亲做的“凉粉儿”的味道。当然,还有其他更多“母亲牌美味”,随着2013年夏天母亲的仙逝,均已成为永远的痛点和回忆。

 母亲年少时因为家境贫寒,压根儿没有上过学,这与具有师范大学学历的父亲形成巨大反差。也正因为有此遗憾,她和父亲高度地思想统一,达成共识,再苦再难都要省吃俭用,供我们兄弟姐妹五人上学。吃苦耐劳、互帮互学、善良厚道......母亲朴素的家教思想,让我们受益终生。

 记得后来我已参加工作,一家人团聚时聊起我刚上小学二年级逃课的事,我们都夸母亲有远见。当年母亲知道我逃课后特别生气,情急之下拿起家里一截几十公分长的橡胶软管,威胁着就要打我。这样的事情第二次发生后,我甚至把母亲气哭了。当然,从此往后也就再没有出现逃课现象,我的学业成绩一直到大学乃至工作后都保持优良。

 每每忆及这样的陈年往事,母亲就显得格外高兴,可以想见母亲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不言而喻的。而身为子女的我们,从小到大都沐浴着母亲的庇护和爱抚,又是多么快乐的体验和美好的享受啊!

 小时候的冬天格外冷。母亲怕我和二弟、三弟受冻,不仅给我们缝制了有跨带的棉毛手套,还在我们的棉裤前开叉处加上一小块羊毛皮,以备小解时保护我们的“小鸡鸡”(一笑)。母亲的这个小发明,后来还被其他男孩子的母亲效仿。

 多少个寒夜,我从睡梦中醒来,看见母亲还在穿针引线为我们纳着厚厚的布鞋底,心疼地劝母亲早点儿休息,母亲总会笑着说:“你快睡吧,明天还要上学!”

 多少个清晨,我在饭香中起床,母亲早已把我们昨晚脱下来汗津津的棉背心在炉火上烤干焐热,我代表弟弟对母亲表示感谢,母亲边忙碌边说:“这孩子,跟妈还客气?”

 直至多年后,母亲虽已罹患老年痴呆症,但她心里装着的,永远是她的五个孩子。母亲常常把家里的蒜头、桔子甚至吃剩的馒头、饼子之类东西,自觉不自觉地装进自己的衣袋,问她留着这些干什么,她就会扳着指头数算我们兄弟姐妹的名字,尽管她连此刻住在谁家都说不出来。

 “爸,我妈呢?”生活中,这样的发问司空见惯,有意无意,但又是那么自然,那么熨帖。你、我、他(她),何尝不是如此?

 单独驾车到机场接寒暑期返家的儿子,孩子的第一句话雷打不动:“爸,我妈呢?”闲暇时偶然与妻子谈及此事,人家更加自豪,甚至不无得意地说:“那当然,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脐带连接着母体,母乳养育着幼子,你以为那么容易?”

 说来也是这么个理儿。乃至身为女婿,只因了妻子与岳母这样的血脉,节假日回到岳父母家,如遇岳母正好外出,我也常常下意识地问岳父:“爸,我妈呢?”

 忽然间有所悟,家是安居的乐园,家是温馨的港湾,原来母亲才是这个乐园和港湾的绝对主人。母亲在,家就在,母亲之居所,便是家的方向。正是有了母亲的爱意情深,家的乐园才有了欢声笑语的福音,家的港湾才有了遮风避雨的温馨。

 难怪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如此歌颂:“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 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纯真的赤子之心”。英国的谚语异曲同工:“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幼年时读到古语:“父母在,不远游”。记得老师总会借此批评古人,说他们的思想落后守旧,乃至不思进取、不敢闯荡之类。“少年不识愁滋味”,那时的我绝对会为老师竖起大拇指。但业已知天命之年,现在的我便知道老师肯定是误会了古人,人家压根儿没那么极端,本意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多陪伴父母。

 我的小学老师也许忘了,古人还有这么一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世间的诸多遗憾,比如母亲的突然离世,那是此生永远无法弥补的。而失母之痛,现在想来依然痛彻心肺,一时语噻,惟有泪千行。

 那年暑假,我们一家三口和外甥再次准备开始自驾游之旅。临行前专门赶往三弟家看望母亲,并与母亲说好,一周左右带着呼伦贝尔的特产回来看她。清晰地记得,母亲完全听懂了我的意思,当时显得特别高兴,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满含深情的眼睛,明亮而澄澈。

 但万万没有想到,我们从呼和浩特赶往陈巴尔虎旗还没两天,二弟的电话就把我们的心彻底打乱:母亲因为大面积脑出血高度昏迷,医院不治已回老家。我强忍悲痛,日夜兼程,驱车回到母亲的床前,但任凭我如何急迫地呼唤她,母亲都全无知觉,直至最后也没能再睁开眼睛,看一看她的长子“俊儿”。

 人生没有后悔药。如果我们能够先知先觉,那么就会时刻陪伴在母亲身边,绝不离开她半步。但我坚信,在母亲的潜意识里,她一定是深情地盼着她的“俊儿”,早日安全地归来。按照家乡习俗,作为长子的我有幸珍藏了母亲寿衣的一角,那是母亲之爱的恒久传递。

 母亲伟大,母爱如海,这是人类最本真的天性使然。在世界多种语言中,无论汉语、英语还是俄语,“妈妈”一词的发音都惊人地相似。而更多的,我们时常会把自己的民族语言称之为“母语”,把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热土称之为“大地母亲”,并多少次魂牵梦绕地呼唤“祖国啊母亲!”

 母爱如海,总难忘那博大的胸怀,那深邃的爱意......

2020.05 竹园斋

 

责任编辑:于安文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栏目导航
Copyright © 2018-2024 中创文网 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15927618989
本网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网站备案:鄂ICP备2022005271号
鄂公网安备4209020200051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