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简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论坛 > > 正文

迟子健:《收获》的女声部

来源:未知 作者:迟子健 时间:2018-05-11

 

一九八六年吧,我参加了黑龙江省作协组织的东三省作家联谊会。我们从哈尔滨出发,经牡丹江至佳木斯,一路饱览迷人的风景,享受北方夏日的清凉,当然也谈文学。那个年代谈文学,气氛热烈而友好,那些因艺术观不同而在会上争得面红耳赤的人,会心无芥蒂地在怡人的晚风中,同声歌唱。

联谊会请来了一些东北籍的从事出版和杂志编辑工作的老师,这其中就有《收获》的郭卓老师。

郭卓老师辽宁籍,记忆中她个子不高,方脸,面目慈祥。我是与会者中年龄最小的,又来自大兴安岭,她很好奇地问我都写了些什么。当她得知我只发表了两三篇小说,且局限于北方刊物,建议我给《收获》投稿,说她马上离休,但可以推荐一位富有责任心的女编辑给我。她在我通讯录的本子上,写下了《收获》杂志社的地址和李国煣的名字。

 

巨鹿路675号,从此成了我小说最愿意飞往的地方。

 

我开始给李国煣投稿。她处理稿子很及时,虽说最初的稿子没能留用,但不管是初审二审还是终审毙掉的稿子,李国煣在退稿信中,总会把大家的意见简要写上,这对刚踏上文学之路的我,帮助很大。一九八八年,我在京参加鲁迅文学院首届研究生班的学习,有一天班级来了两位年轻的女编辑,她们是《收获》的李国煣和钟红明。她们高高的个子,苗条清秀,背的牛仔包带子很长,给人飘逸的感觉。而且与我想象的不同,她们很干练,说话干脆利落,嗓门不小,像东北人,我有点见到邻家姐姐的感觉,很亲切。认识李国煣后,一有新作,我多半寄给她,她做我的责编,直至退休。她退休前,我们通过一次电话,问及郭卓老师,她说她晚年身体不好,已不在了,听了心下戚然,我一直怀念着这位把我介绍到《收获》的引路人。

 

未见肖元敏和李小林前,就与她们有声音的接触。她们打来电话,基本都是我留用的稿子有商榷之处,她们提出一些意见。我很奇怪,《收获》的女编辑们身居沪上,但她们说话,没一个轻声细气的,好像她们的心底都深藏着一股泉,能发出清澈的回响。尤其是主编小林老师,她有一副亮堂的好嗓子,当她说到激动时,你在听筒这边,简直是在听花腔女高音的歌唱。《额尔古纳河右岸》发表前,我与小林老师有过多次的电话交流,她在赞赏这部作品的同时,提出叙述者“我”的形象的一些遗憾之处。虽说定稿了,但我还是打开原稿,仔细研读,觉得她说得有道理,于是又改了一稿,其中几处比较动人的细节,就是最后一稿写就的。

 

《收获》的编辑们关于作品的修改意见,大到标题的修改,小到一个句子或是一个词的润色。比如短篇《逝川》,我初稿的标题是《美丽的逝川》,她们说《逝川》就很好,加“美丽”是画蛇添足。去掉“美丽”,标题的意境果然出来了,看来真正的美丽是朴素的。我还有一部中篇,写一对农民工夫妻在中秋之夜,乘火车相互探望对方却遗憾错过的故事,最初的篇名是《慢车协奏曲》,小林老师和肖元敏都说不好,缺乏情感色彩,这样我又拟了两个,仍是不好。肖元敏劝我别急,说发稿时间还来得及,暂时把它放下,实在不行就用原题。这招很灵,你不挖空心思想它,去做别的事情,等再回到这篇小说时,标题就从心里生长出来了,它就是《踏着月光的行板》。

 

我的作品一九九0年开始登上《收获》杂志,至今二十多年了。我已长白发了,这份巴金先生创办的杂志,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依然青春,沉实大气,魅力四射。在我发表的五百多万字作品中,刊登在《收获》的占了六分之一,长、中、短篇均有,且都是我比较满意的篇章,难怪我的一些读者,在百度迟子建贴吧留言,称《收获》是我的“老东家”。记得王安忆说过,她写了满意的作品,首先会想到给《收获》,我也有相同的心情。所以肖元敏每次组稿,只要我手头正写着东西,几乎是毫不犹豫就答应给她。在我眼里,《收获》就像寺院的一座钟,一个作家要想聆听它那涤荡肺腑的文学之音,就用自己好的作品,去敲响它吧。

 

今年五月我去上海参加一个活动,刚好小林老师在沪,肖元敏也刚从加拿大回来,我们相约着在巴金先生的故居见面。在热闹的上海滩,我记忆中幽静的院落,位于巨鹿路《收获》杂志的办公处是一座,现在又多了一座,就是位于武康路的巴金先生的故居。我喜欢窗前那一株高大的广玉兰,那天阳光很好,树上有喜鹊在叫,少许的白玉兰挂在枝头,像巴金先生留下的真话,熠熠闪光。小林老师说,以前杂志社的编辑们,经常在这里讨论稿子。从这两个院落出发的《收获》,自然会气质不俗。我对引领我们参观的巴金研究会的周立民先生说,你能在这样的院落工作,真是福气!我相信他在这儿写就的评论文字,一定不同以往,别开生面。

 

从巴金故居出来,我们叫上李国煣,在武康路附近的一家餐馆吃午饭。饭后意犹未尽,小林老师提议喝咖啡聊天。我们四个女人,在一家小店的露天咖啡座晒着太阳,像几个逃学的女生,无拘无束地聊着天。我们嗓门都很高,时而放声大笑,惹得店主不时从吧台探过头,张望我们。

 

其实《收获》杂志也有优秀的男编辑,像相识多年的程永新,像不相识的叶开。程永新是许多优秀作家信赖的编辑和知心朋友,但在我眼里,他一直是个桀骜不驯的大男孩,他对《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鼓励,我一直记在心中。

 

在《收获》的大合唱中,因为与我接触的多是女编辑,熟悉她们,喜欢她们,更多地聆听了她们的声音,因而写下了与她们交往的点滴。愿这样的声部,无论在《收获》多少年的生日中,都不会衰落!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栏目导航
Copyright © 2018-2023 中创文网 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15927618989
本网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网站备案:鄂ICP备2022005271号
鄂公网安备4209020200051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