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简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佳作呈现 > 写实纪实 > > 正文

记陕西著名书画艺术家牛力

来源:中创文网 作者:郭红新 时间:2025-03-10

  秦东一牛气自华(纪实文学)

——记陕西著名书画艺术家牛力先生

郭红新  刘平安

 

 

关西三杰刘程陈,秦东一牛气自华。

这是挂在牛力先生书房西墙上的一幅木刻对联。

关西三杰刘自犊、陈少默、程克刚,均在书画领域造诣不浅,20世纪陕西书坛代表书法家,堪称一代大师。刘自犊是现代蜚声海内外的“篆书大家”,以大篆为主体,兼有隶书和行草,作品形式以对联居多,书风苍雄老辣,骨气非凡;陈少默以诗文、书法及书画鉴定享誉于世,作品以行隶为主,行书柔中寓刚、清新雅逸;程克刚以小篆和魏碑行书见长,作品以对联及条幅为主,篆书修长圆劲、造型奇特,行书方圆有度、潇洒流畅。

“秦东一牛,指的是我牛力,王振华。我那敢自称秦东一牛呀!这是学生编的对联,雷晓萌写的字。学生抬举我哩,不能相比,学生刻了拿来,挂到书房。不怎么宣传,自己心里知道就对了。”先生笑呵呵地讲解。

2024年12月12日下午,我与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刘平安专程到渭南高新区政和苑小区拜访著名书画艺术家牛力先生,欣赏书画作品,畅谈艺术人生……

 

 

上篇:多彩人生路

 

人生之路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活出真实的自我。

 

“我的人生可谓丰富多彩、曲折坎坷,工农商学兵政都曾经历过。”

牛力先生已91岁高龄,鹤发童颜,声如洪钟,身材魁梧,步履稳健,穿一件麻灰色汉服上衣,黑色裤子,方口棉拖鞋。

“身体好着呢,内脏啥都没麻达,就是脚步不怎么利索了。那几年是篮球队主力队员,腿脚有点伤。”坐在沙发上,先生笑呵呵地讲。

“头一次来吧?”先生上下打量着我,“喝茶,来者都是朋友。”

刘平安老师得空常来拜访先生,他们自然熟知。

得知我们要写为他篇文章,先生情绪高涨,挪了挪身子,清了清嗓子,娓娓而谈。

 

1.两进商店当学徒

牛力先生家教很严。父母从小就教育子女,诚实守信,行善积德。爷爷辈兄弟三个,父亲辈是独生子,而到牛力这一辈姊妹7个。儿女多农家供养不起,完小上到3册时父亲就把牛力送到商店当店员。

父亲心想在渭南给娃找个事干,谁知送到了西安。

在西安商店扛麻包,牛力当时只有13岁,抬不动人家就收拾,后来到厨房烧火做饭。在家里没做过饭,厨师炒瓢一动,牛力风箱一拉,烟灰落到炒瓢上。掌勺的厨师操起铁勺就朝牛力身上打。那时牛力真是厉害,竟独自从西安(好像是骡马市)跑回渭南石佛村。父亲很严厉,牛力回村后不敢进家门,躲到邻家的瓜棚里。母亲知道后放声大哭,托人把牛力叫回家。送进学校,继续上学,直至完小毕业。

1947年下半年牛力二次进商店当学徒。

“这么好的学生不来上学有些可惜!”班主任老师深感痛惜。

1950年,部队在故市东门口广场招兵。老师立即通知牛力参加考试,结果考上了。商店老板赶紧把父亲叫来。父亲坚决不准去,硬是把牛力从招兵现场拉走,送回商店。

人虽在商店呆着,心早已飞到远方。1951年,父亲托人把牛力调到蔺店供销社。当年5月,得知大荔炮校在渭南六股泉招生,牛力瞒着家人徒步到渭南参加考试,结果又考上了。

考上大荔炮校,父亲也就不再阻挡。

牛力如愿参军入伍。

 

2.破获两起大案

1955年,国家开始实行兵役制,牛力复员回乡。

“部队上有政策,从哪来到哪里去。参军之前就在商业上。过去店员也算是工人,一块回来十几个就我一个安排了。”牛力先生兴奋地讲。

牛力被安排到当时的渭南县城关干部销费社。在部队时牛力已是团员,作为人事干部被抽调到城关区审干。彼时的城关区管辖白杨、双王、程家、城郊5个公社。街道办一个干部有人命案。审查中发现,案情复杂,疑点颇多,1个人命竟变成了13个人命。城关区领导把案子交给牛力查办。接手后,牛力重新调阅卷宗,深入走访调查,历时30多天,结果一个人命都没有。

案件汇报时,主管城关区的县委常委赵庆华是渭南县检察院检察长,对牛力很是赏识,当即将其调到检察院。牛力年仅二十四五岁,而检察院大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干部。

后来,牛力又查办了另一个大案。

一个判了20年押解到新疆的案犯不服上诉。领导又将案件交由牛力查办,调查的结果是:此人根本没有参与案件。事实澄清后,从新疆释放。

短短的时间内迅速破获两起大案,省上让总结经验,把这人报上来。

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大办工业,组织上当即把牛力调到工业上去了。

 

3.命运轨迹周折多变

调到工业办后,牛力被抽调筹建庆华造纸厂。

庆华造纸厂位于城区三马路东头,生产生活用纸。造纸厂建成后,牛力先后担任供销科长、副厂长。几年后,牛力调到纺织厂。期间采写通讯报道,被多次评为优秀通讯员。

牛力不安于现状,积极寻求突破口,后来考上西北政法学院。接到录取通知书后,单位却不让走。考上了没能去上学,心里总是不踏实。到了第二年,经询问,只要愿意上,学校仍然接收。牛力毅然离开单位上西北政法学院深造。

牛力到政法学院报到后,被选派到法律系,并担任了系学生会团支部书记。

毕业时牛力被留校。当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学校统一放假。回家后,父亲说,你回来咋弄?当时虽说带70%的工资,可呆在家里也不是个事。父亲老是说这样咋办呀?看到父亲整天发愁的样子,牛力又回到了渭南。

恰好这时渭南地委刚成立,牛力被推荐专门写材料,安排在团地委,几年后从地委干校回到地委办公室直至退休。

从商店到部队,部队回来安排到城关区县联社抽调审干,后调到检察院,从检察院到工业办,再到造纸厂、纺织厂,上西北政法学院,回到渭南到地委工作。

十多年间,牛力的命运轨迹周折多变。

 

4.改的写,主动写,不写

“改的写,主动写,不写,这是我写字的原则。”先生稍加思索,为我们讲述了三则鲜为人知的故事。

有一年在山西阳泉搞笔会,活动结束时有个大老板人模样的人在几个保镖的簇拥下走过来,开口就说,“事业成败靠运气,不要狗眼看人低。只管写,钱不是没问题。”

先生看了看,用试探的口吻说:“看得出,你确是经历了千辛万苦,如今把事干成了,了不起。你看这样行不行?”

“你说!”老板快人快语。

“饱经风霜成铁汉,不招人嫉是庸才。饱经风霜,经过磨练成了铁汉子,钢铁般的人,没人嫉恨你,说明你没本事。饱经风霜成铁汉,不招人嫉是庸才。”

听后众人拍手称赞!

有一年,先生在北京植物园搞展览。植物园看馆的年轻人是北京市人,先生曾给他写过好几幅,后来又找先生要写“君临天下”几个字。先生看了看,直摇头。

“虽然是家国情怀,传播精神文明,美化人民生活,但有些内容是不能写的。君临天下这几个字不能写!”回想往事,先生语气依然坚定。

还有,先生的“寿”字写得的好!

先生曾在团地委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期,先生主动提出,无论年龄大小,给团地委干部每人写个寿字。

“还有一件事,让我深受感动,至今难忘。”先生接着讲。

有个叫小六的姑娘在北京郊区农业大上学,有一天她带了五六个同学来写字。

按当时的价格,先生写一幅字500元,至少也得300元。

姑娘说,“我叫小六,我爸60岁时生了我,现在供我上大学,我想让你给我爸写幅字,我没那么多钱,能不能便宜点。”

“分文不取!”先生站起身,右手猛地一挥。稍倾,缓缓坐下,语气温和地说:“你想想看,快80岁了,还供养女子上大学,娃感念父母之恩,我咋能要钱呢?”语毕,先生靠在沙发上,竟掩面抽泣。

童心不泯,真诚善良!

先生的举动让我们震惊,也让我们读到了先生柔骨侠肠的一面。

 

5.生活偶得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先生总结出了书法“五十六字歌”:点横竖撇挑提捺,字形结构记心间,轻抛鸿毛重万钧,细如发丝粗如椽。疏若孤雁行太空,密似繁星布满天,急作猛浪流星奔,缓把罗敷伫凝观。

这是先生书法艺术的结晶,也是先生几十载艺术实践的理论升华。

谈到多年来的生活感悟,先生意味深长地讲:“兴趣要浓,持之一恒,博采众长,精益求精;生活是源泉,激情是动力,个性是生命。”

先生笑着解释道:“干任何事情,首先兴趣要浓,兴趣不浓不行,没有爱好不行,有了爱好还必须持之以恒。博采众长、精益求精是写字进步的必由之路。兴趣要浓,持之以恒,博采众长,精益求精,这是我总结的学术感悟。”

生活是源泉,激情是动力,个性是生命,没有个性就立不起来。这本书,把名字盖上,谁都认不得谁,一模一样的,所以个性是艺术的生命。

还有,信念人生之柱,知识成功之桥,勤奋财富之源,健康创业之本。

无需无求,无忧无愁,不用扬鞭自奋蹄,一把青草乐悠悠。

乐哉,悠哉,难得糊涂!

 

 

中篇:军旅情缘

 

你又是一个兵营里走出来的书画家。

                                   ——张爱萍

 

1951年春,牛力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炮校。

“中央军委一声命令,学员改为战士。”1952年冬季,牛力炮校毕业后分配到海军,1953年转入华东海军航空二师高炮营,学习高炮射击。

上学时牛力是班长,当兵后还是班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党军残余部队退守至东南沿海岛屿,企图将其作为护卫台湾的屏障、反攻大陆的跳板以及袭扰大陆的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浙东沿海地区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激烈战斗。1954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准备发起大陈岛战役。牛力所在部队高炮营被搬到前线,执行战斗任务。

接到命令,高炮营战士立即开赴前线。高炮装弹拉到宁波机场,部队进入战斗值班。宁波郊区修了一个现代化机场,蒋介石准备派兵轰炸机场。高炮营搬过去应付敌人飞机和保护前线,后来又搬到舟山群岛的一个小岛岱山岛。岱山岛离大陈岛很近,当时大陈岛归台湾管辖。在大陈岛战役发生之前,解放军已成功登陆一江山岛。

交谈中,先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故事。

有个老兵滑稽的很,人又非常机灵,要是想吃鸡蛋挂面了,就说肚子疼。炮台总共14个人,两班倒,一班安排6个人值班。有一次,那个老兵又去街上吃鸡蛋面,面刚吃了一半,警报拉响,放下碗筷就往山上跑。他是搞观察的,不在炮位上。当兵的,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非常强,一旦有任务,就会立即行动。

 

1993年9月,牛力先生在中国美术馆书画展茶话会上,老将军张爱萍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说:“你又是一个兵营里走出来的书画家。”

书画结缘、军旅抒情,请看先生的军旅足迹:

20世纪80年代初,组织渭南书画家前往军营慰问凯旋归来的某部指战员。

1996年10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向军事博物馆和地方部队捐赠两幅60米书法长卷。

1999年秋,专程赴中蒙边界“四连”前线指挥所慰问解放军指战员,又到二连边防哨所慰问一线解放军指战员并现场作画赠送书画作品。

20世纪90年代,组织省地书画家到渭南某军营举办军地书画展览。

2000年“八一”前为北海舰队某部作八米长巨幅梅花国画。

2000年夏,应解放军总装备部指挥学院之邀,为指挥学院将军级教授讲授教学事宜。

在南京军区和江苏扬州军分区为指战员作画

在海南西沙群岛为海防某部指战员作画

北京奥运会期间,为青岛某部官兵作画

2007年,建军80周年向部队捐赠书画作品

2019年7月,牛力先生出版《王振华军·艺人生》书画作品集,原国务委员、国防部长、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为其题写书名《军旅情缘》以示祝贺。

30多年来,牛力先生几乎年年到部队义写义画,举办军地书画联展。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边防哨所、万里海疆,都留下了先生的足迹。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总装备部、第二炮兵部队,沈阳、北京、兰州、南京、广州等大军区,黑龙江、吉林、天津、辽宁、山东、内蒙古、海南、陕西等10多个省市区驻军,青岛、湛江、大连、烟台、三亚等100多个营地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据统计,先生曾为杨得志、杨成武、刘华清、张万年、迟浩田等50多位将军以及基层官兵义赠书画4000多幅、精美书画集500多册,表达了一个老军人深厚的军旅情结。

 

 

下篇:书画无声可言志

 

一个人若能把智慧和才华奉献给祖国和人民,那将是最大的幸福。

                                                                   ——王振华

 

1.纪念堂植一棵松,中南海开五福梅

1993年9月3日,牛力先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展览。时值毛主席席诞生100周年。

“应该说从渭南角度上讲,从陕西角度上讲,进中国美术馆展览,1993年主席100周年诞辰,那个时候咱是第一人。”回忆往事,先生兴奋不异。

“我把六尺横幅的书法作品‘天高云淡’捐给纪念堂,再就是一棵松。中南海有个陕西乡党,他说,你给纪念堂捐画,也给中南海捐一幅,我就把一幅梅花捐给中南海。所以渭南电视台说,纪念堂植一棵松,中南海开五福梅。纪念堂的松和中南海的梅是同一时期。”

先生拿出在中国美术馆展览的特辑折页给我们介绍。

“这是在美术馆门口照的像。王振华书画展徽标,中国书法协会主席沈鹏的亲笔题词,这是贺敬之先生的真迹,王振华书画。”

1993年9月,先生首次在中国美术馆东楼一层举办百幅书画展。书画展给北京人民带去了西北黄土高塬的清风,也给首都艺苑增添了雪梅的芳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总参政治部主任张黎、全国文联副主席尹瘦石、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原国家体委主任荣高棠等知名人士送来了慰问和关怀。原新华社社长曾涛、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二炮司令员贺进恒出席剪彩,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刘艺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共陕西省委宣传副部长邰尚贤同志在开幕式上讲话。魏传统将军到场挥毫题词,原公安部副部长于桑到会祝贺,老画家郑乃光、韦江凡和书法家爱新觉罗·恒钺、毛主席女儿李讷、毛主席秘书张玉凤、老舍夫人、吴作人夫等参观展览。当年《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中国开发报》等报刊和电视台均在显著位置作了报道。

中国美术馆是中国的最高艺术殿堂。历来的艺术家无不把进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作为终生的崇高理想。1993年以来,先生常住北京十余载,先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香山公园碧云寺、含青斋、欢喜园、北京卧佛寺、盆景园、颐和园等处分别举办个人大型书画展十多次,堪称我国书画史上的奇迹。

姜春云同志笑着对王振华说:“你的字很有力,画也画得好,特别是梅花画的很有特色、有生气。”

 

2.牛劲、牛脾气、孺子牛

牛力先生爱牛的品质,学牛的诚实,做人民的老黄牛。先生以“牛劲、牛脾气、孺子牛”为座右铭,以“牛力”为笔名。

或许是家庭环境的熏陶,或许是父母灵性的遗传,先生从小就和书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1934年,先生出生在陕西渭南县蔺店乡石佛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虽读书不多,但却练就一笔好字,方圆百里,乃至全县都有名。每逢有红白喜事或遇新春佳节,家里总是门庭若市,先生帮父亲磨墨裁纸,草拟对联。母亲是四乡八寨闻名的剪纸、刺绣能手,描龙绣凤,样样在行。每遇乡亲婚嫁,母亲总要去帮忙剪窗花、绣门帘。耳濡目染,先生幼小的心里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1992年春节,妹妹多次捎话说80多岁的老母念子心切,盼能尽快见一面,当时先生忙于筹备书画院。跑西安、赴洛阳、进北京,取经求教,寻经费、找场地,人比黄花瘦。直到“五一”节前夕,组建书画院的工作有了头绪才匆匆赶回老家。守在病床前的几个妹妹满脸泪痕,弥留之际的老母呓语着先生的乳名。

想到母亲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先生跪倒床前,抱住老母泪如泉涌……

先生凭着一股“牛劲”使一无权二无钱的群众书画组织频频出展。“长安五家”上海书画展、“渭南八人”西安美术家画廊书画展,河南许昌、三门峡,山西运城及黄河金三角的书画联展等。50岁时,先生似乎才发现了自己的艺术潜力,此后几乎全身心投入到书画事业上。20世纪80年代初,先生联络同仁组建了渭南地区书法家协会。1994年9月,在先生的倡导下组建了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渭南分院,地改市又组建了渭南书画院,担任会长十余年,发展会员120余人,其中省级会员49人。

 

3.书画作品奉献给人民

翰墨香飘古城。20世纪80年代末,先生在陕西省美术展举办个人大型书画展,吴三大为展览题词,中共陕西省委原副书记董纪昌为开幕式剪彩,时任中共渭南市委副书记孙安华在开幕式上致词。原陕西省司法厅厅长慕锡铭、著名书法家吴三大等陕西省各界政要、艺术家参观书画展览。

1995年6月,“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是举世瞩目的国际盛会,先生以书画为媒把三秦父老的真情厚意奉献给世界人民。先生凭着自己的满腔热情和社会影响,组织30多位中青年书画家历时半年多时间,将340余幅作品捐赠给“世妇会”,让国粹走出国门。

在首都宾馆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时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世妇会中国组委会副主任的赵地兴奋地宣布:“渭南书画院捐赠的书画精品不仅代表渭南人民的感情,而且还带来了三秦父老对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的支持。中国组委会将把这些作品送到世界各国朋友手里!”

新闻发布会上,世妇会中国组委会副主任赵地向渭南书画院颁发奖杯和证书。

载誉归来,渭南市委原书记、人大主任李天文听取汇报并与代表团成员合影留念。

1999年8月,全国第四届城市运动会举重赛在渭南举行。为了表达渭南人民的热情和好客,先生率20多名书画家分四组到运动员所住的宾馆、酒店为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义写义画作品500余幅,受到组委会的表彰。

2001年,先生在西安碑林举办书画展览,专门邀请安居西安的老同学参观并赠送书画作品。

2018年秋,应“中华医学会渭南分会”会长田生华先生邀请,先生用时4天,为60多位来自全国各省市代表赠送书法作品各一幅,得到与会代表的盛赞。

 

4.无需无求,无所不求

意在无需无求,却实现了无意中的无所不求。

2012年9月,在陕西省“庆祝中共十八大胜利召开全国名人名家书画邀请大展”中,先生荣获特殊贡献和终身成就奖。

2013年,先生80寿辰之际,来自全国各地300余书画名人和党政要员不约而同发来贺信、贺电和祝贺作品,高度赞扬这位德艺双馨的书画家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卓越贡献。

2015年,先生获中共渭南市委渭南市政府首次“最美老人奖”。

2018年6月,先生书法作品6幅、梅花作品5幅被市档案馆收藏,档案局领导为其颁发收藏证书。同年10月,《陕西文化与经济交流》杂志社为先生出版《书画家王振华》专刊,著名书画家刘自椟、著名作家诗人毛锜、渭南日报社原总编辑江长录作序。

2022年,先生90周华诞,《山高水长》书画专集出版。

人正则笔正,笔正则神出。无论“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书联,还是岁寒三友松、竹、梅,都因其刚直内秀的气质浑然天成。先生性格开朗,豁达大度,与人为善,热情好客,交四海友,结翰墨缘。先生讲:“我的书画是意在寄情,不论拙工,非我者为师,识我者为朋。”

先生现为中国书协会员,陕西省书协理事,中南海雪梅书画院顾问,《东方书画艺术报》副总编,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渭南秦东书画院艺术顾问。编著出版的《王振华书画集》《王振华书画选》《牛力榜书梅花精选》《王振华书画艺术》等受到广大书画爱好者好评,其作品多次获中国美协、中国书协联办大赛金奖。

先生的传记和作品已被录入《咏华山书画篆刻集》《于右任杯全国书法大赛集》《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新世纪:中国诗书画印大观》《中国书画家》《陕西历代书画名家精品集》等;《王振华书画集》《王振华书画选》等专著被陕西旅游出版社等出版发行;先生的书画登入中国最高艺术殿堂,奖状似雪片飞来,奖杯奖品摆满书架;中省市十多家报刊和电视台多次报道其书画艺术成果;受到陕西省人民政府的通报表扬,也多次受到中国美协和中国书协联办书画展的特殊贡献奖。

 

5.笔名蕴含的秘密

有人说,“王老师,你的笔名牛力,艺名香雪梅主,斋名文华斋,这些名字都很有意思,你是咋想像的?”

先生笑着回答,这就是生活的积累。

笔名牛力,这是受父母的影响。小时候父亲从河南买了两头牛,养了10多年。牛的印象深刻,牛的力量大,从小跟牛有感情。为纪念这个牛和牛的下苦,叫牛力。大家都觉得这个名字叫得好。

号香雪梅主,喜欢梅花,爱画梅花,从小母亲描龙喜凤,母亲在周边十里八村影响很大,母亲经常给人画裹头、画窗帘子、画盖头,画的都是梅花。

三个名字起得好,都有原因。牛力,是对牛的感情,香雪梅主,爱画梅花,跟梅花精神有影响,跟母亲有关系。

先生接着解释,文华斋也有关系,文华斋,一个是文化,二一个我叫振华,三一个是妹妹名字里头都文字。这个对人没讲过,我自己心里知道,一母同胞的姊妹我要关心,但作为一个家庭后来不一定都关心,就跟你说实话,华字指的是我,文字是指我的姊妹。

但是读起来,把亲情拨开,很文雅,很有韵味。文化的文,中华的华。对不对?

 

6.值得骄傲的事

书房参观时,先生从书桌一堆资料中拿出2016年10月1日出版的《东方艺术报》津津乐道地讲:“这是我荣获2015年最美才艺老人奖出的专刊。陕西书坛名士,秦东画宛大家。这是渭南原专员郝景帆的题词,这个人严谨的很。这是《牛力·王振华书画艺术掠影》一书出版后原市委书记王志伟写的一首诗。这是中国书协原常务副主席刘艺的题词,这是全国书法家协会原理事长吴三大的题词,这是渭南军分区原政委王延龄的题词。这篇文章写得好,北京一个作家写的,你可以看看。”

接着先生又拿出一张碑文临纸,语重心长地讲:“华夏文字之祖,开创记载先河,历史功德无量,炎黄子孙一绝。这是白水碑林刻碑。白水碑林,仓颉庙。仓颉是皇帝的史官,开创文字记载先河。白水仓颉庙碑林里存的刻碑,现在还没有第二人。”

先生又打开《陕西历代书画名家精品集》讲道:“陕西省古今名人书画集,陕西省政府出版的。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评委看了说写得好,好在哪儿,自然的很,没有一点做作。出了西安,在秦东没有第二人。90多岁了没有白费时间,这一辈子算是没有白活。陕西省政府出的历代名人书画集,书上有名;皇帝的史官仓颉,仓颉庙刻有一方石碑,自今还没有第二人。这是我值得骄傲的地方!人要是没有一点骄傲思想那不行。那是作为你以后的跳板,人不能立足于现状,如果你认识不了还不行,那不是真人性!”

 

 

尾声:并非题外话

 

谈到晚年生活,牛力先生更是兴奋。

“每天晚上9点睡到床上,先是背电话,接下来背唐诗。几十个亲戚朋友的电话全背一遍,早晚都背,锻炼脑子。”先生滔滔不绝地讲。

“电话背完背唐诗,陋室铭、沁园春,陋室铭,必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再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稍微停顿一下,先生突然向我们提问。

“江渚啥意思?我给你解释,江渚,指江河边上的小岛或者河边的草滩。江渚上,长江上不离岸、不离站,有一个千年累月不变,有三辆卡车那么宽,20米宽30米长,像个舌头一样吞出去,千年万年不变,这就是江渚,一辈子两辈子,水不淹这地方。打鱼的把船一停,站在这地方,临时歇脚,形似小岸码头。我亲眼目睹。”

先生接着讲,“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和朋友难得见个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那些事,所有的忧愁烦恼,都成了下酒闲谈的笑料,不要把忧愁烦恼放在心上。付之笑谈中。哈哈一笑,啥事都没。人要豁达,大气度,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人呀,还是要心胸开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讲完,先生又是爽朗地哈哈一笑。

与先生畅谈,知其经历,晓其人生。先生虽是九旬翁,仍然无需无求,无忧无愁,不用扬鞭自奋蹄,一把青草乐悠悠。

壮哉,秦东一牛气自华。此言确是不虚!

 

 

责任编辑:张国民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上一篇:合同交底“首件制”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2024 中创文网 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15927618989
本网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网站备案:鄂ICP备2022005271号
鄂公网安备4209020200051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