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人那些事(报告文学)
李家川村那些人那些事
王卫权
车子停在南山半腰,举目四望,李家川九十多个山头,山山墨绿,起起伏伏,犹如人间仙境。宽阔的河滩,清一色白色覆膜,上面缀满绿色,似一幅美妙的山水画。随行的驻村干部王刚说,你看北山跟底金色光亮的是光伏发电版,蓝色覆顶的那片是养牛厂。蓝砖红瓦、绿树掩映,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是移民公租房。说话间,车子停在跨河桥上。桥不大,但设计新颖,结实无比。我爬在拦杆上看,小河两岸水草丰茂。一眼望穿见底,蝌蚪小鱼小虾追琢喜戏,上窜下跳。几头牛悠闲地时而低头吃草,时而抬头瞅瞅,间或哞地一声长叫,呼唤着蹦蹦跳跳的牛犊。除草松土的村民好似游动着的浮标,一闪一闪的。这就是李家川,一个让人一看就不愿意离开的村子,一个美得让人窒息的村子。
李家川村属甘肃省19个省定贫困村之一,全村8个村民小组,293户988人。耕地面积4082亩(人均耕地4.13亩)。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0户340人,贫困发生率35%。在脱贫攻坚的大决战中,村上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稳定脱贫奔小康总体目标,凝心聚力,顽强拼搏,用短短六年时间,从一个贫困村蝶变为美名远扬的小康村。2019年剩余贫困人口3户1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2%。
在采访中,一件件、一桩桩、一个个扶贫故事让我眼里充满了泪水,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
老支书蔺汉存,今年57岁,中等个子,穿一身朴素衣服,浓眉大眼,古铜色脸庞,脸上始终笑眯眯的,说话声音干脆而又爽快。从1987年当村主任、支书到现在整整32年,无怨无悔,任劳任怨,跑的路多少,从2004年到现在,骑坏8辆摩托车就是最好的见证。他掰着手指,全村285户,890口人,谁家门那个方向开,锅台怎么安,村民身体好不好,有啥特长,脱贫前后的对比变化,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扶贫路让村民走出大山
“李家川,山连山,一条土路羊肠子宽。跟集上会一整天,累得人腰疼腿又酸。”蔺支书说到李家川过去和现在,不胜唏嘘,眼含热泪。他说,1989年,县上号召农民养兔。群众积极性高,兔子养大了,卖不出去。十月的一天,他组织人收购后,为了赶县城集卖兔子,早上5点起床,几个人将架子车先拉到南山根底,卸下装兔框子,将车箱车轮拆开,两人抬着车箱,一个人背着车轮,走走歇歇,人累得脱层皮,上了塬,留一个人安装架子车,其余人下山背筐子,小心翼翼,胆颤心惊,怕筐子掉下死了兔子。等将所有兔筐子背上塬,拉到冷冻厂已是下午3点了。排队交了兔子,胡乱地买点吃的填饱肚子,又急急往回返,回到家已是晚上12点以后了。
多少年来,李家川村里一些老弱病残村民一辈子从没出过大山,身体健壮的村民跟集上会从早上六点出行,走走停停,赶完集回来已是华灯初上了。村民吕恒性从二十几岁卖菜起,担担子担了三十几年,硬是把挺直的腰杆担成了弓背。
南北山地种庄稼用扁担担,担多了滚沟是经常发生的事。最糟糕的是,上北山南山种地得过一条河渠。一户长期得至少准备两双长筒雨鞋。这个过了河,再将雨鞋扔给河对面的其他人。尤其让蔺支书痛心的是,2000年,在县镇的大力支持下,给李家川村建了54座日光温室,那翠绿的黄瓜,薄皮脆甜瓜,螺丝辣椒,西葫芦等各种时鲜蔬菜运不出去,变不了钱,村民吃不了,眼睁睁地看着蔬菜瓜果烂在棚里。
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把李家川人背成了贫穷、落后、愚昧。外地人一提起提起李家川直摇头。
要致富先修路。从2013年开始,李家川一场大规模的修路战役打响了。县发改、交通、水务、住建等部门互相对接,科学规划,精准实施,为李家川村争取项目资金1700万元,新修沿川、上山柏油路15.3公里,硬化水泥路5.2公里,修建砂石路7.5公里,砖铺路3公里,漫水桥8座(累计修建14座过水桥)。
路通了,短短的六年时间,村里285户人家,有97户买了桥车,一个家庭平均购买电动三轮车,摩托车,小电摩有三辆。原来跟集上会得一整天时间,现在只需20分钟。
路通了,李家川村生产的蔬菜、鸡蛋等成了俏销品,附近一些城里居民闲时开车来村里上门购买。有县城商家定期开着流动车上门推销日杂用品。村民不出门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城商家最优质的服务。
路通了,帮扶部门又根据村情实际,在一二三四六七组实施小电井饮水工程150眼,对有条件的五、八组54户全部实施自来水入户,实现了安全饮水全覆盖。基础条件改善了,贫困户生活质量无形中提高了。
公租房解除了贫困户后顾之忧
“两只窑洞破又烂,住在半山眼界宽。睡觉不分早和晚,有口饭吃赛神仙。”
李家川地处川区,山大沟深,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绝大多数农户女儿外嫁,儿子在较好地区招为上门女婿,安家落户。留守村里相当一部分老人,因家庭生活困难,居住危窑、危房托老,无能力建房、不愿建房的问题突出,住房保障成为脱贫摘帽最大的短板。
怎么办?总不能因贫困户没钱而住在危窑里啊!镇村两级政府及驻村帮扶干部,苦思冥想,深入调查论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最后达成共识,建设农村公租周转房,彻底解决无能力建房群众的安全住房的思路。
主意拿定,说干就干。经过多方协作,村上在张安子、苟川两个自然组共平整建设用地13.3亩,设计建造公租房82间,整合项目资金216万元,按照统一选址、统一规划、统一资金、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验收、统一分配的模式,由乡镇、贫困户参与监督管理,建设农村公租周转房各1处。两处建房点建设标准均为防震圈梁、砂浆砌墙、松木椽檩屋顶,钢制紫铜防盗门、双层玻璃塑钢窗,并配套建设灶台、土炕、卫生厕所、院墙大门、供排水、道路等附属设施。但是村上规定:公租房产权归村集体所有,农户入住前必须与村委会签订租住合同,每间房月租仅10元,待其有了安全固定住所,由村集体收回并转租其他无能力建房且居住困难农户。
二组69岁的贫困户吕万新和老婆胡爱绒大半辈子生活在半山上的两孔破窑洞里。他带我去看他家的窑洞。只见窑帮窑顶裂开的缝能塞进一个指头,窑洞中间用一根木头柱子顶着,看着让人发怵胆寒。他搬进了村上统一盖的安置新房,4间80平米。吕万新脸上红润,穿着合身的新衣,抽着黄兰州牌纸烟,坐在时髦沙发上,掰着指头细算起他家的收入:“我现在不但住上了新房,收入也有了保障。我两口每月领700元的低保,养老保险金256元,加上加入富之农合作社分红831元,惠农资金1267元。三项加起来每年收入1.35万元,人均6250元。说实话现在的生活是天天过年,比过去皇上生活都好,这都是共产党的功劳,习总书记的功劳,没忘我们这些最基层的贫民啊! ”吕万新脸上笑容灿烂,话匣子打开有些收不住了。
“政府脱贫谋长远,操心费力事事牵。无偿建房宽又展,住进里面真舒坦。”这是李家川贫困户新编的一段顺口溜。通过公租周转房建设,彻底解决了李家川村27户无能力建房无安全住房问题,圆了他们的住房梦。李家川村公租周转房模式,为全县乃至全市偏远山区解决困难群众安全住房问题,提供了可复制经验和模板,多次迎接了兄弟县区观摩交流和新闻媒体采访报道。
农民腰包鼓起来
“一碗糁子三顿饭,一件衣服穿几年。土炕谝传一整天,将就日子很清闲。” 非常健谈的蔺支书说这是村里人以前生活的真实写照。他说:“2006年那阵,我们村大多数人跟集上会买不起新衣服,都到地摊上买旧衣服,要么争抢县直单位捐赠的旧衣旧鞋。现在啥情况,家家衣服挂在衣柜里,市场上兴啥买啥,天天换新衣,越穿越时髦。尤其上了年纪的大妈,闲了就跳舞唱歌,演出服一套一套的,时髦的很!这都是村里有了支撑产业,村民收入有了保证,底气足啊!”
村民钱袋子如何解决,用啥做支撑?镇村和帮扶干部以实际行动做出了优异的答卷。
县发改局等帮扶单位争取光伏扶贫资金144万元,帮助李家川村新建级光伏扶贫电站一座,总装机量180KW。从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底总发电量199223度,年实现村级集体年收益10万元;发电量收益的80%主要用于贫困户分配,安排扶贫公益岗位8个,落实贫困人口上岗就业8人,全年付出岗位工资46800元。光伏发电站已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引擎。
激发贫困户动力,不忘党恩先富帮后富的杨金辉就是典型。
90年出生的杨金辉,精明能干,初中毕业后在上海一家汽修厂学习汽车配件组装,2013年回家后在县城仍从事汽修。也许性格使然,从小不安于现状的杨金辉觉得,应该趁着自己年轻,多为家乡谋划未来,带动村里人走出贫困。2016年,经过和两个发小商榷,杨金辉3人在本村一组成立了“富之农”农民专业合作社。他挨家挨户劝说这些家庭特殊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并对他们悉数讲解了依托合作社发展养殖产业的大好前景。刚开始,贫困户并不相信他,入社的人寥寥无几。这个时候,县上出台了贫困户养殖补助到户的利好政策,即贫困户只要养殖种兔15只以上,县上给与每户补助3000元,19户入股的贫困户将县上的补助资金全部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购买种兔并集中圈养,出售后按照比例约定分红。目前这个合作社利用扶贫办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50万元,建成占地20亩、31座锌度钢架大棚,修建办公用房20㎡,饲料房30㎡,棚舍900㎡,配套硬化、绿化、排污供排水等相关设施,现有兔存栏3000多只。去年户均分红超千元。
贫困户李自珍饱含深情地说,“我年龄大了,出去务工不现实,家里种植收成又不是很乐观,现在将兔子代养在小杨的合作社,自己啥心都不用操,都靠着小杨一个人张罗,每年还能分红1000多元,我打心眼里高兴。这孩子小小年纪,自己挣钱的时候还没忘记我们这些留守老头老太太们,难得啊!”。
二组村民吕德选,患有肺部脓肿。2017年是新识别贫困户,儿子儿媳在县城务零工并照看子女上学。吕德选说,他以前从未接触过养兔,对兔子栖息爱好一无所知。在杨金辉指导下,完全掌握种兔养殖技术时,决定养兔子。包他家的干部知道后多方联系给其2万元养兔资助,目前他家养兔数超过300只,年收入超过一万元。李家川山清水秀,离县城近,城里人爱吃土鸡蛋土鸡。在扶贫干部的倾力支持鼓动下,动员全村70户散养土鸡8600多只。2020年又投养3310只。为了让脱贫户增加收入,卖上好价钱。驻村工作队员在自己的抖音、快手、微信朋友圈一发信息,贫困户不出家门,土鸡蛋一元一个,一只土鸡100多元被抢购一空。每户养鸡收入3000元以上。
“光伏发电做引擎,养牛羊兔家家行。土鸡土蛋土蜂蜜,俏销网络一夜红。”目前李家川以“双垄沟”玉米种植为中心,“陇上兴”养牛、“富之农”养兔专业等合作社以及土鸡养殖为支撑,辅助发展紫苏种植、花椒种植、核桃树栽植,羊肚菌特色产业培育,实现产业支撑致富。年平均扶持种植地膜玉米1600亩,栽植山地核桃500亩;依托融诚扶贫产业园、村建合作社实施“331+”产业扶贫项目,带动105户贫困户参与“三变”改革入股分红,使贫困户依靠产业稳步增收。
驻村干部攀上了穷亲戚
“干部铁了心,村上扎了根。早晚连柱转,家家有亲人”这是贫困户对包村干部的真心褒奖。
6月3日,李家川村部。我和几位驻村干部拉家常。突然发改局干部罗旭鹏手机响了。
是三组贫困户高海龙打过来的:“我去年种的玉米参加了保险,后季受了灾,至今保险公司赔偿不到位,还有养的十几只羊也参加了保险,忽然胀死了三只,也没领到赔偿!这保险公司纯粹骗人。”
旭鹏说:“你不要着急,我马上给你电话咨询。”
“他们不赔,我准备上县政府告他们”高海龙非常激动,话语有些冲。
“你不要意气用事。我估计保险公司补偿已打给你了,你没仔细查询。你在家里等着,我们马上来你家。”
旭鹏立马给县人保公司打电话说明情况,让他们仔细查查高海龙玉米受灾赔偿的事。
人寿公司负责人说:“好的,我们马上安排人查询。”
旭鹏放下电话对我说:“海龙是个三级残疾、兜底贫困户,大儿子脑瘫,一年四季在住院吃药,原来家里一贫如洗,日子几乎过不前去,还容易激动!”
说话间,人保公司的人十几分种就赶到了。我随人保公司,驻村干部一起来到高海龙家里。
公司负责人掏出打印的一沓资料给海龙看,说去年强台风致你家倒伏的玉米赔偿金已打在你提供的账号上。你查一下你的账户,没问题。
“我一直没查过。”海龙掩饰着自己残疾的手,显得有点不好意思。
“你应该查查,赔偿早给你兑现了。”人保公司负责人放下一张明细表,走了。
我问海龙,驻村干部对你咋样?
海龙打开了话厘子:“ 再没有比旭鹏这么亲的兄弟了。我原来都活不下去的光景,自打扶贫干部进村后,我家来了个鲤鱼跳龙门大翻身。你看看,他们和县商务局联系给我配上电脑、打印机,让我做电商,不出家门卖土蜂蜜,土鸡蛋。驻村干部还给我联系购买了一台中型拖拉机,给人耕种打碾,一年净收入1.5万元,动员我养了十几只羊,一年平均出售5只羊,至少收入5000元,喂一头母猪三年下了五窝,一窝七至八头,一头仔猪净利润1000元,还有我开的日用百货小商店,除过零开支,每年收入5000元不成问题。自己8亩承包地不够种,还包了他人13亩地,全部种玉米,一年收入一万多元,加上政府给我家儿子低保、残疾人保障金,你们算算,我一家5口人人均收入过了万,要不是我这个残疾儿子,我早迈入富裕行列了。”
海龙侃侃而谈,我仔细观察他家,7间砖木结构的新瓦房,新式家电一应齐全,日子还真的不错!
旭鹏说:“刚才我电话咨询了,你家死去的三只羊答应一周之内将1500元全部赔付到位。”
“ 太感谢你们几个了,我家大小事总麻烦你们。我实在不好意思。”海龙眼里有了泪花。
小罗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旭鹏35岁左右,高大帅气,肤色黝黑,常年的驻村工作是他显得干练稳重。我非常佩服他说话的语调,不急不躁,耐心细致,让人如沐春风。
李家川村党支部常务副书记、第一书记范立源、罗旭鹏、范博涵住在村部,自己带着购买的锅灶,买的米面油菜,能蒸能炒。他说生活虽然清苦,但很充实。“脱贫攻坚战”正酣之时,他来到李家川村,心里就有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线锤炼担当,用实绩得认同,以贡献赢人心。这是他和小罗、郭静等一帮扶贫人进入李家川的誓言。贫困户、一般户和村情户情在他们脑海里几乎都是一口清。我有点不信,但进了几户一了解,和他们之前说的一点不差,还真佩服了他们,。
驻村干部关注着贫困户的财米油盐等大小事。4月初,旭鹏路上偶遇8队年已七十岁的老汉张平泰,闲聊几句得知,老汉这几天需要担水吃。张平太眼睛不好,视力较弱,加之常年腿疼,上坡路较陡,担水非常困难。小罗一听急了,赶紧协调山河镇水利工作站,亲自上门查到新井无水,老井水几乎用干,抽3分钟左右便无水可用的情况,他亲自去水务局恳求解决。两天后水务局单独给张平太接入了自来水管,解决新井和老井无水问题。张平太对我说,有了小罗这样的驻村干部,我过日子踏实。
张树旺一字不识,老婆有智障,母亲八十多岁,唯一女儿嫁出去后,一看生活没指望了,整天睡了吃,吃了睡。有时连买一袋面的钱都没有,家里卫生脏得迈不开脚。2017年,驻村工作队帮助刷新了房子,为其打了小电开,盖了牛棚,联系买了三头牛,每头补贴5000元。动员其养了50只鸡,门口建了小菜园。家里条件变好了,日子有了奔头,张树旺变勤快了。我去他家采访,他拉开冰箱,里面有肉有蛋,食材丰富。他说现在的日子顿顿有肉有酒,银行破天荒有了7万元存款。
36岁的文兵兵过去因为太穷,每天吊儿郎当,早上睡到九点还不起床,女儿初中肄业守在家里没事干,一直埋怨父亲。在县镇村帮扶干部的一对一的帮扶中,为他联系养了9头牛,10箱中华土蜂,种了20亩地膜玉米,给女儿联系在南方一厂子外出打工。他还买了一辆五轮电动车专门给人拉货。今年上半年已收入4.8万元。从来不重视儿女教育脑洞打开,家里有了钱,干脆在县城欢欢幼儿园附近租了房子,让儿子在县城幼儿园享受优质教育。
54岁的七组残疾人周亮亮,下肢瘫痪,整天睡在炕上,自卑得怕见人,由弟弟周转亮照顾。县镇村给其盖了两间砖木结构的瓦房。驻村工作队员上门开导,讲述陕西铜川耀州区庙湾镇残疾女孩海浪用嘴唇敲开创业路、上了中央新闻联播等众多残疾人自强不息,战胜困难的故事,并协调县残联给了他一辆轮椅,使其观念发生彻底改变,开始坐着轮椅走出家门,和人接触交流了。2017年驻村工作队员又联系相关部门投资12只羊,至今养了3年,收入2.7万元。
.......
贫困户说起县镇驻村干部帮扶贫困户的动人故事,就像架上的葡萄一串一串的,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文明村风扑面来
李家川原来脏乱差,村民卫生习惯差。路上到处牛羊粪堆积,臭气熏天,有的路段绊得人寸步难行。村干部磨破了嘴,跑断了腿,要求贫困户注意保洁,注意搞好家庭卫生。个别贫困户说啥,我们穷得过不前去了,搞卫生能当饭吃?
刚开始推广地膜覆盖玉米技术,镇村无偿投资地膜,叫人给贫困户地里铺上。白天铺好,晚上被他们偷偷揭了,都说干部胡整里,地膜罩住地,把玉米苗烧死了。弄得镇村干部苦笑不得,恨其不争,衰其不幸。没办法,村民根深蒂固的旧观念改变不了。
扶贫工作开始后,帮扶干部既扶贫又扶智,上门帮忙搞卫生,清理贫困户院子杂草,将东西摆放整齐。起初有的贫困户不以为然,认为驻存村干部既能帮我盖房子,培育产业增收入,也有义务帮他搞卫生,弄得人哭笑不得。驻村工作队最后想了个法子,每周开展卫生检查评比,卫生搞的好的挂红牌,差的挂黄牌骚脸皮,然后在大喇叭里点名批评。这一招真管用,经过两个月的实践试行,村民开始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垃圾集中堆放后被环保车拉走。家家窗明几净,院内外干净整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贫困户精神面貌也来了个彻底大改变。
三组村民李小霞人称“假小子”,推着短发平头,穿着半袖上衣,蓝色裤子,声音浑厚响亮,快言快语。三年前丈夫患肠癌去世。她患经微精神病,丈夫的哥哥患精神分裂症,没劳动能力,日子异常艰难。扶贫工作队知道她家情况后,将她家评为二类低保户,2017年用危房改造基金为其盖了3间新房,打了小电井,而且帮助联系给小霞的儿子在江苏昆山橡胶厂找了工作。去年家里总收入29726元,人均近万元。小霞算了个细账,说今年她种了11亩玉米,养了50只鸡,加上低保、残疾人扶持金、惠农资金,能收入55000元。
2018年摆脱贫困后的小霞有了精气神,无微不止悉心照顾残疾兄长蔺海宁,自己的病再没犯过,在村里被传为佳话。
小霞说:“全村乡邻对我好,包村干部对我好,共产党对我更好。我能有今天幸福生活,过去想都没想过。我感恩所有帮我的人。 ”
让村民惊奇的是,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李小霞心态变好了,还开了快手、抖音直播,专门推销村里的土蜂蜜、土鸡蛋、黄花菜、洋芋、玉米糁子等,目前粉丝达几千人,收入也一天天增加,成了村里最新潮的人。
六组秦富红、秦占宏堂兄弟俩过去为一犁沟地畔,经常打架骂仗,你寸步不让,我睚眦必报,经常闹得不可开交。
“一提起协调处理这兄弟俩的家务纠纷,我就头疼。”蔺支书说:“现在好了,富裕知礼节,兄弟俩这几年经过精准扶贫,很快过上了好日子。哥俩主动和解,相互谦让。去年兄长秦富红让出自己承包地让弟弟种。弟弟经常叫兄长喝酒吃肉,让人看了感动。给乡风文明带了个好头。”
李家川2018年已经退出贫困村,成为全省受表彰的脱贫攻坚先进村。在采访的几天里,这里的人这里的事要说的太多了。蔺支书掰着指头给我算李家川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的几年间,293户,988人全部告别窑洞住进了新房,有30户在县城买了楼房,97户买了轿车,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不计其数。手机多达700多部。上山柏油路通了,20分就能到县城,去年仅腊月就娶回了5个媳妇。村民教育观念大转变,80%的家庭将子女送进县城上幼儿园上中小学。
如今的面李家川,村级公共服务保障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几年来,村上协调帮扶单位落实项目资金50万元,完成了学校、农家书屋改造;保证了适龄儿童就近入学;落实了集党员活动、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为一体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维修村办公场所8间,新建农民文化广场1处,配套建设农民文化舞台,完成了绿化、亮化等附属工程,协调建成了金融便民服务点、电子商务示范点、土地流转服务点、日间照料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新建垃圾屋4处;提供生态公益岗位,配备村级职业医生1名,保洁员3名,选聘护林员2名,年发放工资7200元。
村上规定:对贫困户家庭孩子在高中毕业会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进行鼓励性奖补,考取一本每人奖励3000元、二本2000元、大专及高职每人奖励1000元;
为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家庭美德,促进乡风民俗实现大转变,对孝敬公婆的好媳妇、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好人好事先进事迹等13名人每人奖励资金1000元。
“绿树掩映环境美,习俗改观今昔比。村民提振精气神,欢声笑语歌儿飞。”如今,李家川山山沟沟全被绿树覆盖,各种林木茁壮成长,到处绿意盎然。一条宽阔的水泥路贯通东西,家家宅院或新建、或翻修,门前都修有一处小菜园,庄前屋后全被绿树绿色包围,卫生干净整法,白色的墙壁上写着村规民约,二十四孝图等,处处让人耳目一新。
人在画中住,景色堪无比。县城附近居民纷纷开车来这里或垂钓或购买土特产品,率先摆脱贫困的李家川开始成为乡村旅游景点了.....
作者简介
王卫权,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散文选刊》《中华文学》签约作家。迄今在《人民日报》《散文选刊》《今古传奇》《凤凰网》《青海湖》《甘肃日报》《当代小说》《甘肃农民报》《唐山文学》《北斗》等报刊发表各类新闻、文学作品二百万字,有112件作品在全国、省、市获得“好新闻”、“优秀广播电视作品奖”“优秀散文奖”。散文《憨憨的二哥》《给母亲留一点生活的看空间》分别荣获“2017年、2018年度中国散文年会”评选二等奖,散文《母亲进城》荣获2012年第二届“华夏母亲”全国征文散文类三等奖。多篇作品入选《2013年中国散文精选》《2014年中国散文佳作精选集》等。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王汉清:潜心创作张富清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