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简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佳作呈现 > 传记人物 > > 正文

影人侯纪事(纪实文学)

来源:中创文网 作者:郭红新 时间:2025-10-07

影人侯纪事(纪实文学)

 

他是一个坚守承诺的人,牢记母亲的叮嘱,坚持20多年义务为同村老人拍摄照片,将美好瞬间定格成永恒……

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虽年近古稀,却依然坚守酷爱的摄影事业,常年奔波着、快乐着、幸福着……

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从小生活贫苦,兄弟姊妹多,为能吃饱肚子报名参军,在部队一干就是18年,从战士晋升到少校营长;36岁转业到地方工作了24年,从普通员工提升到办公室副主任、保卫科经理……

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退休后依然活跃在渭南各类文化活动现场,用镜头表达对这片黄土地的热爱和礼赞!

影人侯是他的艺名,真名侯福元,陕西蒲城人,一位可亲可敬的热心人、平凡人,生命里写满了故事的普通人!

 

 

第一章  苦难岁月

 

1.“我是个三次没有给出去的孩子!”

侯福元祖籍山东。祖父辈从山东潍坊昌邑县侯坡村逃荒来到陕西蒲城陈庄石陵村落脚。

“祖父刚到蒲城时住的是地窑,后来经济条件好转了搭草棚、睡土炕,再后来盖了土坯茅草房,再后来才盖了三间厦房。在同一间厦房里为大哥、二哥、三哥先后结了婚。”侯福元回忆,“听父亲讲,清朝末年大概是1916年前后,祖父担着担子,祖父母带着年幼的孩子,五口人从山东沿路讨饭,历经数月来到蒲城。”

到东北去的是闯关东,到西北来的是走西口。

那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各地军阀割据,由于连年内战和外敌侵略,战乱时常发生,军阀和土匪横行,经济发展缓慢,许多地方民众生活困苦。为能存活下去,穷苦老百姓结伴到处逃难。

侯福元,1956年1月23日生,家里兄弟姊妹九个,他排行老八,三个哥,四个姐,一个弟弟。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家里孩子多,少吃没穿,实在熬不下去,1961年有了弟弟后,父母决定将5岁的侯福元送人。

“我是个三次没有给出去的孩子!”侯福元笑着说,“第一次是本村的尤大伯,他们家没孩子,送过去吃了一顿饭,换了新衣服,当晚就回了家。第二次是送给二姐嫁出那个村的一户人家,当时我已六岁了,也多少知道点事,睡到半夜翻墙,趁着月色,走了三里路回到家。第三次是要送给山东烧窑的做儿子,我硬是不去,哭着说,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家里就是再苦也不愿离开!”回忆往事,侯福元脸上难掩伤痛。

望着眼面前两个眼睛哭得红肿的儿子,母亲也伤心地哭泣。

从那以后,父母再也没提说将侯福元送人的话。

 

2.上学的日子

7岁那一年,侯福元跟着老六姐姐一起读书。

上学那阵,侯福元吃的是咸菜、萝卜块、红薯馍、玉米馍,有时没吃的,饿得两眼冒金星。尽管条件很是艰苦,年幼的他不怕苦,更不怕累。

“那个年代,学工学农学军,在学校出窑、搬砖、拾棉花、掰玉米,到工厂学电镀,进行军事训练。读初中时,离家还能近一点,等到上了高中就得去县城,来回走路20公里,每周二次,周三周六回家背馍。家里孩子多确实是个大问题,穿衣倒不是太难的事,老大的衣服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接着穿,但吃饭是个硬杠杠,个个像鸟儿似的张着嘴要吃,吃得短缺,常常饿着肚子上学,不管有多苦多难,就那还是一门心思读书,通过读书寻找出路。”采访时,侯福元饶有兴趣地讲。

对于这段经历,我略有体会,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物质条件差,生活艰苦,如果家里孩子多,吃穿用度都很艰难。我的大姐是1961年生,听母亲讲,当时大人没得吃,奶水少得可怜,大姐时常在大半夜里哭闹不休。

“对于农村的孩子,想要摆脱那样的困境,唯有读书、当兵两条出路。埋头读书,刻苦学习,我比别的孩子更用功,写作业不用老师和父母管,独自认真完成,因此各门功课成绩都很好。而且我的记忆力相当好,就是现在,别看我快70岁,还能记得上学时读过的英语、语文,书上的内容大多都能背得下来。”侯福元兴致高涨。

侯福元的英语好得让我惊奇,这么多年了依然能够用英语交流对话。

“为什么学英语?当时还有一个担心,在部队如果不能提干怎么办?哪里来哪里去,农村兵只能复员回乡!回到农村又该怎么办?当兵临走时老师就对我讲,任何时候都不要丢掉课本,部队呆不下去了回来教书。1976年苦练军事本领的间歇,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英语,1985年上军校时英语测试获得了92分的好成绩。”

采访中他还特意讲述了两个有趣的细节。

有一年他陪同大哥大嫂到北京旅游,在景区看到一位头发花白、身体硬朗的外国老太太,大哥很是惊奇,随口问了句,“您哪里人?今年多大了?”老太太瞪大眼睛直直看着不知所问,摊开双手耸耸肩,很是疑惑的神态。

侯福元微笑着走上前直接讲道:

“Where are you from?”

“How old are you?”

外国老太太恍然大悟,乐呵呵很有礼地回答:

“I’m British.”

“I’m eighty-three years old.”

“跟外国人聊天,你就是用标准的汉语普通话人家都不一定能给听得懂,更何况是咱老陕腔!我跟老太太用英语对话交流,谈得和谐融洽,大哥大嫂惊奇地说,你还会说外国话,我咋不知道?”侯福元自豪地解释。

还有一次,侯福元去外地参加战友聚会,在候机室等待登机,看到两个活泼可爱的外国小女孩在打闹玩耍,很是让人喜爱,便走上前用英语与孩子们对话交谈,借机给两个小女孩照了张相,后来收录在他的摄影作品集中。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小学五年制、初中二年制、高中二年制。

“那个特殊的年代,高中毕业后没有大学可考,农村的回乡劳动,城镇的上山下乡。”侯福元解释。

 

3.回乡劳动

1971年,父亲因病突然离世。彼时侯福元只有十五岁,父亲没了,家里的天就像塌了。1973年,侯福元读完高中,回到农村参加生产劳动!

高中毕业,在当时的农村算是个文化人,侯福元当即被村上任命为他们生产队的副队长。

“17岁个娃娃就被任命为生产队副队长,领着社员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因为年轻有知识,干事积极认真,人也真诚善良,村干部瞧准我是个好苗子,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那时候公社要求每个大队确定一名有高中文化的大队接班人重点培养,村干部也讲老中青三结合,村上的大小事务都让我参与。”

回到村上,脏活、累活、苦活,侯福元抢着干,不挑剔、不抱怨,不讲条件、不怕困难,样样活是抢着朝前干。

思想上有了动力,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侯福元决心在农村闯出一片天地。

然而,命运却无时不在改变。

1974年12月征兵动员令发布。得知消息,侯福元骚动的心又一次被激活了,脑海中萌发出新的梦想,到军营建功立业!

侯福元的眼前似乎跳跃着一道道灿烂的光芒,看到了一束束希望的曙光……

 

 

第二章  兵营厉练

 

1.当兵,寻找新出路

“得想法子给自己找条出路!七十年代的农村靠劳动挣工分,条件差还没啥收入。回村才一年多时间,不安静的心就开始骚动,特别是闲下来的时候,反复地追问自己,这就是命运吗?这就是人生的归宿?”

“家里实在是没法呆,弟兄姊妹们太多,在农村混下去连个媳妇都娶不下!”

“村干部虽然有意将我作为接班人培养,可我有自己的想法,得寻找新的出路。”

交谈中,侯福元向我讲述着当初回农村劳动的苦衷。

“哪可怎么办?”

“到部队上去,当兵保家卫国。部队是个大熔炉,那里将会有更广阔的天地!”

在那个年代,对于农村青年,男孩子当兵是唯一的出路。读书的路走不通了,当兵无疑是最佳路径,也是最有希望的出路。

“马书记,我要报名参军!”

“不行!”

“为啥?”

“农村天地广阔,大有作为。公社选上你了,培养村上的接班人。”

村干部好不容易瞅准的好苗子怎么能放走呢?

“考学已没有希望了,当兵我非去不可,这样的机会不能错过!”

侯福元的倔脾气上来了,一根筋,认死理,认定了目标,便下定决心,不气馁,不退缩,三天两头找村书记诉说。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像侯福元这样的好苗子放在农村确实有点可惜。村书记顶不住侯福元无休无止地“折腾”,一个礼拜后只好答应。从抽屉拿出入伍审批表,填了表盖了章,亲自将侯福元送到县武装部,临当兵走大队3名干部和公社武干还一起合影留念。

似有天助,一切都很顺利,体检中各个环节都符合标准。

侯福元胸前佩戴大红花,在震天的锣鼓声中,如愿以偿走进军营,在渭南军分区新兵连三个月训练结束后,被分配到临潼县武警中队服役。

侯福元他们家的五个男儿除老五没当过兵,其余四个都走进军营历练。

“老大1958年入伍,在部队干了三年;老二1962年入伍,在部队干了5年;老三1969年入伍,在部队干了4年;我是1974年入伍,在部队干了18年;弟弟本来也想去当兵,当时父亲已去世,家里得有个劳力,母亲坚决不让去,就只好留在了农村。我们家称得上军人家庭。”侯福元自豪地介绍。

 

2.在苦与累中历练成长

在部队,侯福元当过战士、班长,后来提干任排长、指导员、连长、营长等职务,荣立三等功1次,营连嘉奖10多次,荣获陕西省公厅嘉奖1次。

“训练苦,咱不怕苦。俯卧撑别人练30个,我练50个。单杠、双杠、军事技能训练,样样都加倍苦练。当时最常讲的一句话: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再苦也不苦;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再累也不累。训练场上真正是挥汗如雨。晴天雨天不间断,酷暑寒冬不停歇。长跑腿上挷个沙袋练速度,背着枪背着背包背着手榴弹全幅武装,5公里越野、10公里长跑。长跑拼的是毅力耐力,咬紧牙关硬拼,坚持再坚持。练单杠,别人五六个小时,自己练七八小时甚至十个小时以上。单杠有技巧,讲究动作飘逸、姿态优美。打千层纸练拳头,不知打烂了多少报纸。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革命军人的老传统,在军营代代相传。”谈及军营生活,侯福元激情澎湃,滔滔不绝。

侯福元说,军营的确苦但也最能锻炼人。当过兵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兵后悔三个月,不当兵后悔一辈子。当兵的人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素质过硬,工作争创一流,遇事敢往前冲。当兵时体重不到100斤,浑身却有使不完的劲。自我加压,自定目标,苦练军事技能,争当全能精兵。部队上积极要求进步,各项考核都是优秀。1974年入伍,1975年就入了党。军校毕业后,虽然任命的是司务长却代理的是中队长的职务。

交谈中了解到,侯福元在单杠、武器分解结合中获得多项第一,创造了连队奇迹!1977年、1978年,渭南地区、全省武警大比武中,参加五个单项比赛,获得四项第一、一项第二的好成绩,佩戴两个大红花,受到地区和省上通报嘉奖。

“武器分解结合,分明目和蒙目两种。就是把手枪、半自动步枪、冲锋枪、轻机枪拆开再组装好,用时最短者为第一名。明目、蒙目就是睁开眼和蒙着眼,拆卸成零部件,再快速组装好。那是基本功,也是绝活!器械分解结合没有别的诀窍,就是苦练,千万次地苦练,每次都秒表计时,熟练了才能摸索出经验,一次比一次时间缩短,哪怕是一点点的提高都是进步。练器械分散结合,十个手指头,六个指头中关节背面磨出了厚厚的老茧。部队转业后修平了。”讲到这里,侯福元伸出双手,手背中间关节上有明显的痕迹。

那是无言的证明!

“能取得好成绩确实是苦练出来的!”他笑呵呵地说,“部队18年得出的人生感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汗水不会白流,只要付出了就会有回报;干一件事,认准了,持之以恒,万事必成!”

后来,侯福元又通过微信将时任连长张少波撰写的文章《侯队新婚》发过来,其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当兵期间,他(侯福元)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各项军事业务成绩突出。在1976年渭南地区武装民警军事业务比武竞赛中,获得单杠个人第一名,获得四种武器(手枪、半自动步枪、冲锋枪、轻机枪)分解结合明目、蒙目两个单项第一名,受到地区嘉奖。1977年,侯队代表渭南地区参加全省比武,获得四种武器分解结合明目第一名,蒙目第二名,受到省公厅的嘉奖。

 

读了这篇文章,我全然明白。

1980年10月,侯福元因在军事技能大比武中取得优异成绩,被组织上任命为大荔县武警中队司务长代理中队长职务。

1981年10月,省公安厅组建直属二大队,抽调侯福元任二大队四中队队长,并于当年10月赴陕南紫阳县接兵。

二大队四中队为新兵连,侯福元带领新兵开展了为期3个月新训工作。训练中,他严格按照大队新训安排,积极落实各项练兵新规,在全连迅速掀起严训苦练高潮。要求战士做到的他首先做到,给战士教授射击技能,长跑跑在最前面,单双杠、投手榴弹亲自示范。投弹看米数、射击看环数,擒拿格斗、枪支器械,达到样样精通。在大队四个中队比赛中,新兵连获得射击、投弹两个单项第一,受到大队肯定和表扬。

 

3.战友眼中的“侯福元”

老战友、渭南警侦大队原政委郭彦龙与侯福元,在部队一起“磨爬滚打”了四年。他在文章《我的班长侯福元》中有这样的描述:

 

我和侯福元是一个中队的战友,他是我的老班长。他的优点非常多,但我影响最深刻是以下几个方面:

他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他在学习政治、文化、军事知识方面,能持之以恒,刻苦钻研。七十年代未人们对英语很陌生,但他学英语背单词到了痴迷的程度。

他是一个能吃苦敢打拼的人。军事训练中他经常坚持加班加点,五公里武装越野或者爬山,他除了身背十五公斤外,还自制沙袋绑在腿上以增强耐力,武器分解结合训练,十个手指全磨破了,他全然不顾,缠上胶布继续训练。

他是一个爱争第一的人。在中队他样样工作走在战友们前面,中队领导表杨最多的是他。在参加省市武警部队军事比武竞赛中,他所参加的武器分解结合(明目和蒙目)、单双杠、五公里武装越野均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绩。他是一个助人为乐的人。训练中手把手,不厌其烦教军事差战友,与战友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并帮助解决。

他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要求战友们做到的他首先做到,要求战友们不做的他首先不做。军事训练他第一个做,遇到急难险重任务都是他第一个上,他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

我非常敬佩我的老班长,他值得我一生学习。

 

候福元说,他的战友很多,他们都有联系,每年都约定在不同的地方聚会。2025年9月10日,他到山东青岛参加战友聚会,期间发来了战友聚会的照片,从那一张张照片中,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在战友中享有的威望和受到的敬重。

 

4.油库抢险荣立三等功

1985年秋季侯福元参加全国成人高考,考取山西武警专科学校政治系,封闭脱产学习,1987年军校毕业后从大荔县中队调回渭南支队,先后任渭南武警支队轮训队指导员、司令部协理员、防爆大队大队长职务。

“任防爆大队大队长期间,应急妥善处置了一起油罐车侧翻排险防爆事故。”回忆往事,侯福元脸上写满了自豪,抢险细节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六O三油库,火车转运油罐车,因避险急刹车,导致行驶中的油罐车相撞,一节油罐车破裂,95号高标汽油流到田间。如果不妥当处置,一旦遇明火忌毡ê蠊豢吧柘耄灸戏皆布腹锏慕ㄖ腔倜鹦缘钠苹怠=拥饺挝窈螅掖烨老照绞浚谙殖∩柚寐氛希涫鼗ぃ岢至司盘炀乓梗乐姑骰鸷统盗究拷5笔钡母笔〕ぶK沽智琢偈鹿氏殖。是老涨榭觯课嗜骞俦N寄媳ā⑸挛鞅ā⒅泄帽ǖ榷嗉颐教灞ǖ馈�”

在警戒任务中,侯福元带领50多名官兵,发扬英勇顽强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出色地完成了执勤任务,受到省地领导表扬,并荣立个人三等功。

人民子弟兵爱人民。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人民子弟兵总是不畏艰险,冲锋地前,表现出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侯福元在大熔炉里淬炼,始终保护着优良的军人作风。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也使他在每一个岗位都能表现出最佳的姿态,创造最好的业绩。

 

 

第三章  摄影与书法比翼齐飞

 

1.“发自己的光,不吹别人的灯!”

18年岁月磨砺,使他脱胎换骨;18年军旅生涯,精神得到洗礼。

1992年10月,36岁的侯福元结束了他深爱的部队生涯,转业到工行渭南分行工作,开启了新的人生之旅。

侯福元是单位里的热心人。他把军人的优良作用风延伸到新的工作岗位,凡事从零开始,在新的岗位上乐观、豁达、奉献。他爱岗敬业、勤奋努力,执着认真、争优创先,书写新的人生篇章,直到退休。

在工行,他先后担任车队队长、办公室副主任、保卫部经理。

侯福元是工行退休老干部,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渭南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工行摄影协会名誉主席。

几十年热爱摄影的侯福元喜爱上了毛笔书法艺术。

“能行,咋不行,只要你愿意练,五年时间就能练出来!”薛小虎真诚地鼓励。

薛小虎,笔名秦东汉子,斋号卧虎阁,国家一级书法家,曾任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渭南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渭南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渭南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

有了薛小虎的鼓励,候福元开始尝试练书法。

侯福元与薛小虎是从小长大的玩伴,他曾为薛小虎撰写了《是金子算能发光》的文章,被收录在《薛小虎摄影作品集》与渭南文艺名家同书刊登。

2025年春节前夕,侯福将自己撰写的春联送到何柳生手上,何柳生惊奇地赞叹:“老侯还玩起书法来了,没想到你的书法会写得这么好!书画艺术啥时候都能干,只要你能喘口气,而且是越画越写越有情趣,动手动脑筋,对老年人来说是个好事!”

“自己心里明白,写书法只是调节生活,转换一种生活方式,练到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咱跟人家大书法家不能比,纯粹是娱乐。在我自己看来,无论是搞了几十年的摄影还是现在刚开始的书法练习,我不去跟别人比,自己跟自己比,有提高有进步就行。发自己的光,不吹别人的灯!”侯福元讲得豪爽坦然,没丝毫的掩饰。

做人光明磊落,处事坦坦荡荡!

虽年近古稀,侯福元仍然活跃在渭南的文化活动现场,摄影与书法比翼齐飞!

 

2.作品摄影大赛获奖

1997年渭南工行系统举办“迎国庆·庆香港回归”摄影书法大赛,侯福元的摄影作品《母亲》荣获摄影类一等奖。

谈及此事,侯福元精神抖擞,激动万分,详细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1997年清明回家祭祖,走到村西头,看见一个老太太在那儿拾荒,离近一看是母亲,就赶紧下车,走到母亲身后,喊了一声妈。当时母亲83岁了,还过着那样的生活,内心很不是滋味。妈,你咋还拾荒呢?老五不让你给家里拾这些东西,咋还把这些东西拾上?妈看到是我,喜出外望,这箱子扔了可惜,拾起来将来还能卖点钱。母亲是苦日子过惯了,见不得浪费。梨花开了,景色很美。妈儿子给你在梨园照几张照片。母亲用凉水把头理了理,把衣服整了整,照了几张。老人家心里很高兴,儿子回来了,给她照相了。母亲从内心来讲很高兴很喜悦,这张照片在工商银行庆祝国庆迎香港回归职工书法摄影大赛中获得了摄影类一等奖。这个奖激发了摄影的热情,使他越来越喜欢摄影。

这张照片侯福元收录在摄影作品集里,也许是冥冥中的力量,摄影作品《母亲》是他摄影生涯中的第一张获奖作品,伟大的母亲虽在天堂仍然护祐着她的儿女们。

2009年,渭南工行系统“迎国庆·庆中秋”职工文艺活动中,侯福元的摄影作品乒乓球比赛《绝杀》荣获当年全国金融系统摄影类一等奖。

2012年,侯福元摄影作品《华县皮影》荣获全省第十三届摄影展优秀奖,个人被陕西省摄影家协会评为优秀会员。

 

3.让生活在诗意中绽放异彩

侯福元思维敏捷,记忆力超强,虽年近古稀,却依然能背诵古诗词和现代诗歌,他能一口气背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采访中,他现场激情昂扬地背诵了《长恨歌》全文诗句: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全诗60句,每句14字,共840个字,他一口气背完,听罢令人敬佩!

《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运用跌宕起伏、缠绵悱恻、叙事和抒情结合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二人情深意切、凄惨壮烈的爱情悲剧。

影人侯是侯福元的抖音名。在抖音中搜索影人侯,就可欣赏到100多个作品,有朗诵、唱歌、练书法等等,这些都是他亲自制作的短视频。

时隔几日,侯福元把背诵了现代诗歌《小草的心》的录制视频发给我。我认真看了好几遍,情感真挚,气势昂扬。我被他的诗意化的朗诵感动了。小草是弱者,却有顽强不服输的忍劲。尽管经历了艰难困苦与糟踏,但从来不向运势妥协,表现出柔弱顽强、质朴无华且心甘情愿无私奉献的精神实质。

 

在所有的生命中间/我是一个弱者/谁也无法计算出/我受过的磨难与委屈/但从不因此而得怜悯/虽然在漫长的夜里/我的四肢挂满泪滴/但生命的繁術却并不因为季节的变化而终止

虽然我活着并不鮮艳/但活着也有自己的颜色/我不爱打扮自己/我却打扮了大地/每一颗心都有自己的太阳/每一颗太阳都有自己照耀的领域/只要我还活着/只要我纤瘦的双臂还能在晨风中扬起/我就有绿色的歌唱/在向阳的山坡/在清冽的泉边/开放我的生命

 

不抱怨、不气馁,虽然是个弱者,却也要拼命地向上生长,向着阳光生长!

把简单事做好就不简单,把容易做的事做好就不容易!让生命鲜活光亮,活得洒脱快乐,活出自己的风采。

这是侯福元的人生感悟,也正是他人生的精彩写照!

 

 

第四章  用镜头定格美好瞬间

 

1.把照片送到乡亲们手上

父亲去世时没能留下一张照片做遗像,这成了儿女们的遗憾。

母亲曾痛心地说:“人活一辈子,临死连一张照片都没留下。有个照片那是念想,那是留给后人看的。你要是能照相就好了!”每每提及此事,侯福元内心总有种难以掩饰的伤痛,这也成了他一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从那以后,侯福元便下定决心,“我要学摄影,我要给本村的老人照相,把最美好最珍贵的瞬间用照片记录下来。”

侯福元在部队学会了照相,母亲非常欣慰,高兴地说:“给咱村上的老人都照张相,给他们的儿女们留个念想。”

母亲告诫侯福元:“有好吃的分给别人吃是传名哩,自己吃了是填坑哩!”

侯福元记住了母亲的话,凡有好东西,从不独自享用,无论是喜爱的好物件还是好吃的,都会与人一起分享。

“有好吃的分给别人吃是留名,独个吃是填坑哩。”朴素、简洁的话语,阐述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凡事心里要能装得下别人,心里想着别人,做个善良的人,做个热心的人,为他人着想的人。

侯福元记住了母亲的话,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每到清明节,侯福元要给父亲上坟,村里人都过来让他照相,他就摆开架势给大伙儿都照了。

“有的要照合影,小合影,洗了照片送给大家,不要钱,全是免费,每年如此。有的人过意不去,拿上鸡蛋,杀了鸡感谢我,这是亲情的交流。”侯福元说。

从1999年开始,侯福元给村上70岁以上的老人都是免费照相,放大12寸冲洗好后把照片送到乡亲们手上,至今已为200多位老人送去照片。

“开始没有想到要搞摄影,父亲去世没有一张照片,就放一个碗,蒸一点小米,放几个枣,弄个波菜,插个蜡烛,中间弄个香炉,没有遗像,没有照片,人活一辈子没有一张遗像。当时我就想,将来有办法了,我要学摄影,给村里人照相留影,这个愿望实现了。”侯福元自豪地说,“我这算是完成了母亲交给我的任务!今后还要继续做下去,为我的乡亲服好务,把她们美好的瞬间永远留下来!”

 

2.活跃在光影世界里

 

在渭南的文化活动中,总能看到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师,身背摄影器材,拖着残疾的左腿,提着个小板凳,奔波在活动现场,专注地摄影,照相机和手机轮番上阵,忙得不亦乐乎!他就是渭南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侯福元。

 

这是文化渭南视频短片的开场白。

侯福元的双腿膝盖骨曾手术置换过。由于当年在部队高强度的训练,损伤了膝盖骨,年龄大了后出现了问题,疼痛能忍,导致行动受阻,无奈之际逐个手术置换。

到了军校,侯福元走进了光影的世界,对摄影艺术充满了痴迷和热爱,拜师学艺,刻苦钻研,用镜头记录下火热的生活。

几十年坚持如一日,侯福元用镜头记录生活,为时代留下记忆。

“渭南的景我拍过好多,站在塬头拍渭南全景,拍过渭南老城的旧貌,拍过民生街的旧貌,拍过老火车站的旧貌,拍过仓程路的旧貌,等等,这些都是珍贵的城市记忆!”侯福元自豪地讲述。

他的摄影作品没有绚丽的技巧,更多的是对被摄影对象的记录,他怀着饱满的感情面对生活,用敏锐的艺术感觉捕捉精彩的瞬间定格为永恒,他的画面质朴无华,生动感人,鲜活生动而又触动心灵,他用镜头语言表达着对这片黄土地的热爱和礼赞,表达着对家乡亲人的爱恋和尊敬。

“只要是干自己喜欢的事,就不会觉得累,很高兴、很自豪!”

他的摄影感悟是:走进大自然,迈开双脚,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快乐摄影。

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侯福元受邀赴清华大学照相,用光影艺术留下百年名校绚丽精彩的美好瞬间!

“没想到在我花甲之年还能走到清华大学,为百年校庆摄影,此生不枉!以后要是有这样的活动,我还参加!”

侯福元讲得轻松、快乐、豪迈!

奔波着,快乐着,幸福着,侯福元活跃在他的光影世界里……

 

3.出版《侯福元摄影作品集》

用镜头表达人生感悟,用摄影集作阶段性总结。

2017年,由省级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侯福元摄影作品集》。

“自己是个业务摄影爱好者,在恩师何柳生的鼓励下出版了这部摄影作品集,而且是由吉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集于四个情结,第一个情结,部队情绪。在部队战斗生活了18年,反映部队训练、执勤、学习、教育的内容。那时候没有影像资料,照相机很少,没有留下练兵比武的那种场面;第二个情结,工行情结。1992年转业到中国工商银行渭南分行工作了24年,工行的业务发展、职工培训、文化生活都积极参与,用镜头记录下来;第三个情结,恩师何柳生。摄影是跟何老师学的,他是一个画家,也是一个摄影家,在摄影方面给我传其艺,授其道,传其秘。看到摄影作品集初稿,何老师鼓励说,要出版,这是对自己摄影成果的总结。照得很全面,既有风光的又有民俗的,还有纪实的、人偶像、体育,都不错,一ㄒ霭妗K凳祷埃雒味济幌氲侥艹稣獗旧阌白髌芳坏谒母銮榻幔胰饲榻帷<依镄值苕⒚妹嵌啵钤谂┐澹彝ケ冉侠眩钡卮迕窈透刹慷晕颐羌叶己苷展耍从城兹饲榻帷I阌凹锏淖髌罚右帐醯某潭壬辖玻且涤嗨剑臃从车慕嵌壬辖玻故怯幸欢ǖ睦芳壑担锹甲约旱纳阌耙帐跎模家彰挥卸嗝锤叱恳环计际亲约罕ズ媲椤⒂眯墓鄄旌筒蹲降模锹剂俗约憾匀松睦斫夂透形颍陨睦裨蕖�”侯福元由衷地感慨。

“老侯搞摄影好多年了,他对摄影有很浓厚的感情,摄影集的编辑、印刷、出版,是他用摄影这个工具用摄影这种方式,充分展示他对家人、对社会、对大自然的一种深切地热爱和关怀。摄影这是个最高的境界,用专业的视角评判这本册子,算不上精品力作,但是能感受到的是每幅作品背后创作者对生活炙热的情感,对真善美的颂扬。”看到出版的《侯福元摄影作品集》,何柳生真诚地评价。

“侯福元先生这部摄影集,从开始和何柳生老师的策划初稿,到中间的整个编辑过程,我都参与过几次,看到这些作品让人感动,感动是在每一部作品里,创作的过程就让我感动,一个艺术家咱不说艺术家创作水平有多高,首先是你对创作对象的情感有多深,对创作对象投入了多少精力,倾注了多少情感,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全方位地介入,表达的境界才能有么多高远。”看到《侯福元摄影作品集》,渭南著名文化学者祁吉寿深情地讲述。

“艺术来源于生活。侯福元深入生活,走到群众中,把镜头伸向基层,伸向大自然,拍摄了大量的感人的鼓舞人的摄影作品,可以说这些作品档次还非常高,从他的摄影来看,他采用了以情塑景、以景铸景的方法,引起了同行的关注和认可。”薛小虎对出版的《侯福元摄影作品集》给予了充分肯定。

《侯福元摄影作品集》分五个部分,摄影经历、风光摄影、民俗摄影、纪实摄影、体育摄影、人像摄影、岁月影恒。摄影是瞬间艺术,作品集里,人像部分、纪实部分都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是侯福元30多年摄影生涯的一个完满总结。

《侯福元摄影作品集》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学院》《渭南市博物馆》《渭南市图书馆》《渭南市档案局》《蒲城县档案局》《蒲城县图书馆》等多家单位收藏。他还馈送给《中国人民武装警察专科学校》85级全体学员及大荔县武警四中队的同期战友,送给亲朋好友,总计1800余册。

看到《摄影作品集》战士们纷纷赞誉,侯福元是“现代中国版保尔·柯察金”!

 

 

责任编辑:张国民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2024 中创文网 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15927618989
本网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网站备案:鄂ICP备2022005271号
鄂公网安备4209020200051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