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恋着那座山(报告文学)
深深恋着那座山
——张喜芹的创业故事
郭红新
站在山顶,四周眺望。
大山,一座连着一座, 似层层翻滚的绿色波浪绵延伸向远方……
我是商洛山阳县大山里长大的,学校毕业后又嫁到了秦岭北麓的临渭区桥南镇。几十年了,依然深深恋着那一座座山。
山阳县与临渭区,秦岭相隔,相距甚远,一个山南一个山北,出了这山进那山,始终偎依在大山的怀抱里!
——题记
上篇:一双双渴望的眼神
1.走出大山,却又嫁给了大山
山里的孩子呀心爱山
从小就生长在山路间
山里的泉水香喷喷
山里的果子肥又甜
山里的孩子心爱山
山里有我的好家园
……
“我是听着这首儿歌长大的,却不怎么热爱家乡的山水。老家山阳县地处秦岭深处,四面大山环绕。20世纪80年代,那里的人们日子过得很苦很穷,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希望能走出大山,看看大山外边的世界。”回想儿时的情景,张喜芹灿烂的笑脸上仍难以掩饰内心的苦楚。
张喜芹在山阳老家读小学。那时,通往学校的山路是条崎岖的羊肠小道。从家里到学校,大约有十里山路,每次去学校要花费一个多小时。
清晨,她很早就得起床,沿着高高的山梁往学校走。早上山里湿气大、雾气重,行走在浓雾环绕的山路间,有种阴森恐惧的感觉。上小学那几年,几乎每次都是父亲陪伴。父亲常常叮嘱:“要好好读书,长大了,到大山的外面去。”
父亲在家乡是有名的中医,他却并不惧怕大山的恶劣环境,因为大山里有取之不尽、随处可见的药材,药材是山里人不用花钱就能治病的宝贝。而父亲之所以让女儿走出大山,是基于中医药理参悟的道理: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气血通畅百病消!气血畅通,五脏六腑运行正常,人就不会生病。不管是山里还是山外,社会是一个整体,需要互相交流。大山的贫穷源于闭塞,内外不通畅。想要摆脱贫穷,就要跟外界打通,互通有无。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有一天放学回家,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站在高高的山梁上,望着崎岖的山路,连绵的山脉,张喜芹曾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走出大山!
望着头顶飞旋的山鹰,梦想自己也能长出翅膀,飞得很远很远……
在父亲的影响下,张喜芹坚持读完了高中。
1990年,她嫁到临渭区桥南镇簸箕王村,全家人也由山阳迁居过来。桥南镇地处秦岭北麓,同样是山脚下,这里与山阳相比并不怎么优越。
“出了那个山进这个山,今生似乎与大山结缘了!”张喜芹笑着说,“从南山来到北山,始终没有走出大山的怀抱。”
命运似乎跟张喜芹开了个玩笑,曾经梦想走出大山,到外边去闯世界,可到头来还是嫁给了大山!
“今生既然走不出山区,那就依托大山寻找生机,谋求发展!”
张喜芹立足桥南,追逐梦想!
2.“为的是让乡亲们也能挣到钱”
20世纪90年代初期,婆家也不怎么富裕,除了种地再没别的收入,贫穷依然困扰着那里的人们。
婚后不久,张喜芹就开始琢磨:怎样能赚钱?到底拿什么去赚钱?跟着了魔似的,整天苦苦思索,满脑子都是寻找挣钱的门路。婆婆看到这个外地来的媳妇不踏实,怕山里娃啥都不懂,不是居家过日子的料,气愤之下,坚决与儿子分家居住。
“分家时,就一间瓦房、一只铁锅和两副碗筷,除此之外一无所有,生活勉强维持在不挨饿的程度。”张喜芹回忆说。
父亲是老中药,对中药材多有研究,知道深山里药材的药用价值。从山阳搬到桥南后,没有丢掉老本行,开了家诊所,看病行医。
桥南沿山一带药材资源丰富,种植收购药材是条致富门路。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导致中药材堆积,无人问津。
有一天,父亲来看望女儿,“桥南这地方环境不错,秦岭北麓、小溪岸边和大树底下全都是药材,你可以收一些,拿到城里去卖了。”
父亲说得有道理!
张喜芹在周围的山上观察了几天,又跑到后山人迹罕至的天留山上看了看,依据小时候的采药经验,山里面应该还有更多的药材。
“咱们去采药材吧!”张喜芹对丈夫说。
“采药材能挣几个钱,还是让我到矿上去打工。”丈夫坚持自己的想法。
丈夫离家到铜川和潼关寻找机会,辗转数个煤窑矿井后,不仅没有赚到钱,还因一起事故砸伤了一条腿,无奈回家卧床休养。
“秦岭北麓的连翘、五味子、野菊花、柴胡等药材,品质特别好,我觉得应该有更大市场。”丈夫在家养伤却更加坚定了张喜芹收购药材的信心。
说干就干!从1998年开始,张喜芹背着一大包药材样本,坐火车到安徽亳州、河北安国、广州等全国有名的中药材集散地,了解行情,洽谈生意,挨家挨户寻找商机。回来后就和丈夫走村串户收购药材,在外四处奔波五六年逐步打通了中药材的销售渠道。由于她经营的药材地道,货真价实,很受客户欢迎,生意越做越大。
2011年,张喜芹成立了临渭区阳光地道药材购销有限公司。一年收购药材200吨,辐射数千采药农户。桥南、丰原、崇凝、阳郭等几个镇子,还有西安的蓝田县,都是收购药材的来源地。
“药材生意做起来之后,业务量慢慢大了,需劳力搬运装卸,于是就把村上能干活的乡亲们叫来帮忙装车,发给他们相应的报酬,日子长了,来装车的人越来越多。每一次装车,不用招呼,左邻右舍全都来了,望着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我心里真不是滋味,就拼命把生意往大里做,为的是让乡亲们也能挣到钱。”
收购药材,张喜芹很快富裕起来,盖了楼房,买了轿车,全家人过上了好日子。
3.“我的日子过好了,得让乡亲们的日子好过”
2014年,张喜芹又多方筹资,在桥南镇党委的支持下,利用以前部队废弃的液化气站,成立了渭南桥南谦顺天然特产有限公司,渭南唯一一家核桃深加工企业。
“有了核桃深加工企业,按说可以不再收购药材,兼顾两个公司岂不太累了?”采访中我问到了这样的问题。
“能让我下定决心继续经营药材并一直坚持做下去的主要原因,桥南镇的乡亲们,他们给予了我太多的帮助和鼓励,是父老乡亲们成就了我,每当想起那一双双期盼的目光,日子再苦再难,都会咬咬牙挺过去,坚持下来!”稍微停顿了一会,她接着说,“我的日子过好了,得让乡亲们的日子好过!”
的确,种植药材,让秦岭北麓的父老乡亲多了一份收入。
为写好这篇稿子,我多方搜集资料。2022年7月19日晚临休息前,躺在床上,打开手机,随意翻看朋友圈,我惊喜地看到这样一个短视频:2020年开春种植季节,张喜芹来到农户家的田间地头,指导村民种植药材。
种植药材得讲究方法,什么季节种什么药,什么药采用什么办法管理,她都耐心讲解,详细传授给种植户,手把手做示范,让种植户都能种植出高质量的药材。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按时采集,保价收购,保护了大家的积极性。
2021年12月25日,我与丁少午老师来到谦顺公司采访,张喜芹曾动情地讲:“这些年一路走来,最亏欠的是家人和儿媳妇。老公既是爸又是妈,儿媳妇在家承担的太多。为了厂子我没尽到婆婆的一点点义务。女儿高中大学几年里,我没有去过一次学校。儿子上学放假回家,临返校都没吃上我做的饭菜。留下一句:吃你做的饭真难!”
作为女性,既要扛起事业的重担,又要兼顾家庭,谈何容易?而张喜芹却义无反顾地奔走在事业的大道上。用她的话说:“虽然亏对家人和孩子,却使更多父老乡亲的生活有了改变。这就是最大的满足!”
作为女性,能有这样的思想境界,着实令人敬佩!
4.延长产业链,带动更多乡亲就业
长寿塬亦称长稔塬,地处临渭区湭河岸东南方向,位于陇海铁路以南至秦岭山麓,沿山周边村镇的土地适宜种植核桃,这既是当地群众发展多年的传统产业,也是党委政府倾力打造的特色产业。据统计,南塬一带共种植核桃20余万亩,由于缺乏商业化运作手段,农民只能依靠出售青皮核桃增加收入,一亩地产值不足1000元。
面对这样的情形,张喜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市场调研论证,多方实地考察,她将目光投注到核桃深加工项目上。
在桥南镇党委的支持下,她决然拿出收购药材积攒下的100多万元,成立了渭南桥南谦顺天然特产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核桃收购、加工、销售和深加工,探索生产秘制烤核桃、枣夹核桃、核桃油等延伸产品。
“因缺乏经验,厂子刚起步就做干核桃加工,附加值不高,一时找不到市场,连续两年赔了10多万元。”谈起建厂初期的经历,张喜芹眼神里流露出一丝丝伤感,“但不管怎样,都得挺直腰杆干下去,不能忘了办厂的宗旨:不忘初心,谦虚谨慎,做顺入人心的产品。”
2016年,公司响应党委政府脱贫攻坚的号召,与东西两塬16个村签订核桃收购协议2000多份,并持续4年高于市场价每吨400元的价格收购贫困户核桃,年均收购鲜果6000余吨。
2021年11月,谦顺公司获得“临渭核桃”地理标志证明。
渭南桥南谦顺天然特产有限公司在桥南镇扎根7年,带动塬区4镇2000户贫困户,50人就业,为周边农户带来收益17万余元。连续三年邀请农业专家免费培训核桃种植技术10余场次,讲解核桃种植、养护知识,将科学理念送到群众家门口。免费给贫困户发放肥料2000袋,发放棉袄、棉被600套。
经过几年打拼,公司具备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严格的管理制度,采取“企业+合作社+电子商务+农户+旅游”运作模式延伸产业链,不断提高南塬20万亩核桃附加值,有效带动了当地核桃的种植销售和群众就业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公司先后获得陕西省就业扶贫基地、陕西省农业、林业龙头企业、陕西省巾帼先进集体、市区级巾帼文明岗、优秀民营企业、爱心扶贫企业等荣誉;她个人先后被评为陕西省电商扶贫先进个人、陕西省脱贫致富带头人、渭南市创业明星、渭南市农村致富领富优秀共产党员、区人大代表、劳动模范。
采访中,张喜芹还向我透露:“通过镇党委协调, 2022年公司又将镇原农机站场地盘活下来,新增4条核桃仁生产线,扩大加工规模,研发产品,拓展市场,继续延长产业链,带动产业带动周边更多的父老乡亲就业。”
“一个人富了不算本事,让自己周围的人全富了才是真本事。现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我希望自己的两个厂子能赶上‘大趋势’,给国家和农户们尽绵薄之力。”张喜芹满怀希望地说。
一个人富了不算本事,让自己周围的人全富了才是真本事。
这不只是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包含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亦体现了一个山区女人对大山的深爱和“达则兼济天下”的大情怀!
下篇:爱心奉献,回馈故土
跟党走,谋发展,帮民困,感党恩。
2015年7月,张喜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入党宣誓的那天起,她就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把“听党话、跟党走,同创业、共致富”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长寿塬,带领公司全体同仁,做大做强核桃深加工产业,积极投身家乡建设,致力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参与疫情防控,热衷公益事业。
1.损失的是钱财,赢得是信赖和支持
在探索核桃深加工的道路上,公司实行“一村一品”、“一户一法”和“林上林下”精准帮扶措施,林上核桃、花椒、苹果等产业,林下紫花地丁、蒲公英等药材,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建成全国有名的紫花地丁药材种植基地,让农户实现“双增收”。
“我最看重的是紫花地丁。紫花地丁,属堇菜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核桃园、花椒园,几乎遍地都是。它性喜光、喜湿润的环境,耐荫也耐寒,不择土壤,适应性极强。不需要很大的成本和劳动强度,是一个很好的增收点。”张喜芹介绍说。
多年来,公司秉承用良心用责任心给自己拟定帮扶措施的理念,始终把农户的利益放在首位。采访中,张喜芹为我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
天灾始料不及。2018年,核桃成熟前连续干旱了两个月,到成熟期却连续阴雨,导致核桃在树上就开始霉烂变质。公司所有人都说,今年的核桃没法收购了。面对这样的情形,她内心难安,独坐静思。收购核桃是公司当初和政府包联单位及主管领导开会签订的协议,作为公司,要讲信誉,要兑现承诺。如果不收,所有的贫困户会拿着协议找政府,这样就会给政府增添很多麻烦,在社会上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收购这些核桃即使再亏钱、再不能用,也不能辜负了父老乡亲到头来的期盼,最后决定按签订协议全部收购。收购时一直在下雨,收回来的核桃存到冷库,一周左右开始霉烂,最终又全部从冷库拉走倒掉。
“人心无价!看似损失了钱财,其实我是最大的赢家,赢得的是父老乡亲的信赖和支持。”张喜芹菜讲述这些内容的时候,面绽笑容,满心欢喜,没有丝毫的委屈和伤痛。
“每年的资金和冷库库存量都很有限,看到当地年轻人在外打工,核桃成熟家里老人打核桃再一个个捡起来装袋,推着手推车汗流浃背推到公司,如果因没有资金、冷库确实放不下而拒绝,他们就得拉走,看着辛苦摘下来的核桃变不成钱,父老乡亲沮丧的眼神使我心里非常难受。后来公司定下规矩,情况再难也要收下当地父老乡亲送到公司的核桃,并且不得掉价或低价收购。”
此那以后,当地的父老乡亲,无论路途远近,大伙都乐意把核桃送到谦顺公司,而且都是精心挑选,没有霉烂变质的。
2.把温暖送给最需要的人
故事一
杨淑英是桥南镇寺峪口村人,离谦顺公司只有500多米,每天上下班步行只需几分钟,她对家门口的这份工作很是知足。
“我跟张喜芹认识20多年了,最初收药材的时候,我就给她供货,后来盖(谦顺)核桃厂,我也早早报名进厂,女人撑起这么大个摊子不容易。”
杨淑英对张喜芹的理解,源自20多年的友谊和感激。之前,杨淑英的收入完全依赖7亩土地,还要养育三个孩子,生活艰难。自从张喜芹开始收药材,她就成了供货者,她对张喜芹的评价是“性子急,但很善良。”她信任这个比自己小十多岁的妹子,而这份信任也带给了她丰厚的回报。
现在,杨淑英种植的金银花、紫花地丁、花椒、核桃,每年能带来9000多元的收入,在打理农田的同时,还能在张喜芹的核桃厂上班,每月有2200元的工资。
“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可以兼顾老人、孩子和农田。”杨淑英对现在的生活很是满足。
故事二
“45斤核桃碎,能卖到五百多块钱!”手拿崭新的票子,陈增峰脸上乐开了花。
“收核桃碎,也是公司扶贫的一种方式。以前都是直接收青核桃,青核桃便宜,剥成核桃碎的话村民还能挣到手工钱,如果一亩地的青核桃能卖近2000块钱,卖核桃碎就能卖到3000块以上。”张喜芹介绍说。
陈增峰,50多岁,家有4口人,孩子身体不好需常年吃药,日子过得非常难。因住在深山里,地里的庄稼还没长起来就被野猪啃了个干净。后来赶上国家扶贫好政策,从深山里搬了出来,住进了桥南镇雨露社区。
前几年,核桃熟了只能等外地客商收购,收入多少全看运气。这几年,镇上有了自己的核桃加工厂,核桃在家门口就能卖了。把核桃卖到核桃加工厂,还能在厂里上班。
“农闲时我在厂里脱核桃、开机器,好的时候一年能赚四五万,日子真的过得好多了。人家这公司就是好,还给咱发棉衣、发礼品呢。”陈增峰满脸的感激。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翻阅资料和观看视频短片中,从乡亲们一张张欢欣的笑脸上,从一双双感激的眼神里,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有股涓涓的细流滋润着她们的心田,温暖着她们的生活!
立足桥南、发展产业,情系乡村、回报社会,这是乡村女子张喜芹的真实写照!
3.疫情肆虐,人间有爱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
“白衣铠甲,逆行出征。面对疫情,心生焦虑。我们公司虽然是微小企业,也应为社会尽点责任、做点贡献,尽一点微薄之力!”
自疫情发生以来,张喜芹全身心投入到抗击疫情战斗当中,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奋战一线工作人员的信息动态,随时为他们提供援助和保障。
公司为桥南镇居家隔离人员先后送去1300斤豆芽,让他们安心居家。向临渭区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的社区工作人员捐赠价值20000元的物资,向桥南镇政府、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临渭区女企协、一线医护人员、临渭区解放街道印机社区、杜桥街道、秦东社区、惠园社区、桥南镇三个村15个检查站点、桥南雨露社区工作队以及市二院、骨科医院、中医医院、精神病医院等9家医院,送去1300份烤核桃,还向区流调队送去50盒枣夹核桃、40箱苹果。
据统计,2020年至2022年,公司累计捐赠消杀防疫及各类生活物资价值22万元左右,诠释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文章收笔时,我不禁又想起了张喜芹曾讲过的那首儿歌:山里的孩子呀心爱山,从小就生长在山路间,山里的泉水香喷喷,山里的果子肥又甜,山里的孩子心爱山,山里有我的好家园……
山还是那连绵起伏的山。随着时间推移,那里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逐梦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脱贫攻坚业已完成,乡村振兴全面起航。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我有理由深信,张喜芹定能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投入更大的精力,激情撒向深山沃土,真情回报父老乡亲,做大做强核桃深加工产业,奋力抒写乡村振兴的华彩乐章!
作者简介
郭红新,陕西渭南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省编剧协会、陕西省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创文网全媒体驻陕西省首席代表作家,三级编剧中级职称。
主要作品:编著长篇报告文学集《人文朱吉荣》,创作长篇报告文学《晚霞红似火》,长篇报告文学集《吉星荣耀》《倾听花开的声音》;创作短篇报告文学50余篇;创作影视剧本100余部。作品在《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中国社会报》《陕西工人报》《华人英才》《华山文学》《西岳》等杂志报刊发表。
微电影《残月》获全国首届预防职务犯罪微电影一等奖;微电影《放飞梦想》荣获全国首届梅娘文学最佳剧本奖;《拯救“死刑犯”》荣获第二届陕西省高校法治文化节大赛二等奖。《用汗水与心血浇灌脱贫致富之花》获民政部、中国社会报征文三等奖;短篇报告文学《真情抒写忠诚曲》被《北国作家》收录,短篇报告文学《爱的加速度》入选《渭南抗疫》一书,《吉荣岁月》(1-2章)载入《中共百年获奖作品精选》。
上一篇:10年前的典型发言……
下一篇:郑旺盛新书《老君山人》出版发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