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得春绿染山乡(报告文学)
借得春绿染山乡
——关于女企业家陶全清的纪实报告
口邓 圩
13年前,一个已近中年的女子带着仅有的1000元钱,怀着创业的梦想,从湖北恩施州鹤峰县来到汽车城十堰。13年后,她已经拥有了数百万家产,还孵化催生了6家资产上千万元的汽配企业。13年间,她把家乡30多名山民带出了大山,并为十堰市数百名下岗工人、进城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她所创办的企业集团累计为国家提供了过亿元的税收。
如今,她的企业集团在车城十堰市已是举足轻重······
她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分别从国家重点大学毕业后,也相继在宜昌和十堰走上工作岗位,又先后下海经商,先在她所经营的企业成为骨干,而后分别独立经营公司,成为陶氏企业集团的中坚力量。
让我们走近陶全清,去感悟生命的丰富和完美,去体会奋斗和拼搏的价值,去发现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
第一章 蹉跎岁月
一 还乡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2006年6月12日,和风习习,阳光如酒。邬阳集镇上一片欢腾,鞭炮、鼓号齐呜,在手持鲜花,喊着口号的学生们的欢迎行列中,著名企业家陶全清女士的车队缓缓驶进她日夜思念的故乡······
人们像欢庆节日一样,几乎同时拥到了座落在集镇中心的邬阳民族中心学校。
此前的头一天下午,陶全清女士的车队刚驶入鹤峰县境内时,就享受到了县委、县政府“警车开道”的欢迎礼遇。
——回来了,终于回来了!此时此刻,看着窗外熟悉的青山碧水,相伴着亲赴十堰家中接她的县、乡领导,坐在黑色别克车后排座位上的她,激动不已,百感交集。
13年前,她从这里带着开餐馆赚的1000元钱走出大山,13年后,她作为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回归山乡故里,应邀参加由她捐资建设的邬阳民族中心学校女生公寓的落成典礼。13年间,她的人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令昔日的乡邻惊叹和钦佩······
当日上午,在邬阳民族中心学校宽阔的操场上,由1000多名师生和各界人士参加的落成典礼整整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如此隆重而热烈的场面,如此高规格的欢迎接待礼仪,如此盛大的喜庆气氛,这无论是在邬阳乡还是在鹤峰县的历史上,都是第一次!”典礼结束后,邬阳乡政府常务副乡长罗申贵仍然激动不已。
在鹤峰县停留的两天期间,陶全清女士一行受到了家乡县、乡两级领导的盛情款待。
见证这样的时刻,我想必须要从过去写起陶全清。如果你要真正了解今天的陶全清,你就必须了解她的过去。一个人的辉煌,往往就是她过去曾经书写的历史。
二 少年
鹤峰,地处巍巍武陵山余脉,这里孕育着许许多多的优秀儿女,这里曾经是英雄辈出的地方,也是风云人物汇集的地方。邬阳乡政府所在地,流淌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在这条河的源头,有一个叫陶家村的地方,1951年10月,陶全清就出生在那里。
这里曾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早年,陶全清的父亲跟随贺龙上山打游击,并担任贺龙所部游击队长,长年辗转于建始、鹤峰、巴东三县。解放后不久,陶全清刚刚6岁那年,积劳成疾的父亲不幸去世,从此,这个原本就很贫困的家庭失去了顶梁柱。
父亲去世后,幼年的陶全清和母亲一道,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已经到了上学年龄的她每天帮妈妈带弟妹,做家务活。在村头,她眼巴巴地看着同龄小伙伴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奔向学堂,心中洋溢着的只有对读书的神往和渴望。
不久,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住在村子里的一名土改干部偶然发现陶全清将在小学校旁边“偷听”到的课文背得津津有味,他很惊诧这个没上过学的小女孩居然有如此惊人的记忆力,如此的聪明好学。在这位土改干部的帮助下,陶全清上学了。
可是,家里艰苦的条件最终只让她断断续续上了五年的小学。小学五年级,正赶上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陶全清家所在地附近要修一条水渠。母亲和秭妹们都要去修水渠,为了幼小的弟妹,为了帮助母亲,13岁的她只好无可奈何地辍学了。
修水渠非常艰苦。时值寒冬,大人们都得穿胶鞋施工,小小的陶全清怕脚板在泥水中冻僵,只在布鞋外套双草鞋,就挑担跑着走。当时是采用挑土发签制:即挑满一担泥土发一个竹签,收工后按竹签多少记工分和分发米饭,竹签多工分多,米饭也多一点。为了多挣点工分和能吃饱肚子,她就坚持和大人们挑一样重的担子跑一样多的路,肩压肿了,脚起泡了,晚上回到工棚两腿全都累僵了,腰也直不起来了。想睡个好觉都不能,因为她家穷,没多余的棉被让她带,她只好和别人合盖一床小孩摇篮里用的小棉被。那种所谓的棉被又窄又短,盖得了上半身盖不了下半身。睡在用稻草垫的地铺上,冻得是上下牙齿打架,只得将补丁裤子套在身上将就。
晚上睡不好觉白天走路都打瞌睡,直到现在,陶全清还能回想起当时走路打瞌睡的情景。
长时间在恶劣的条件下高强度的劳动,羸弱的陶全清吃不消了,在元旦前的一天,她和几个小伙伴借上厕所的机会,在大雪的掩护下偷偷溜回了家。尽管是过阳历年,陶全清知道家里也不会有什么好吃的,她只想回家好好睡一觉。没想到第二天早饭还没吃,大队民兵连长带着枪跑来强行将她们赶回了工地,并在晚上开她们的批斗会。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一首还在童年时就旁听会的一首诗。随着岁月流逝,陶全清慢慢地长大懂事了。当14岁的陶全清正式参加生产队拿工分,在劳作中真正理会到其中的含义时,萌发了追求知识,追求上进的信念。
在生产队的劳动中,由于陶全清表现较好,她被安排到生产队养猪,这种活路的空余时间多一些。聪明好学的她一边养猪,一边利用空余时间看书,她在公社文化站借来了农业科技方面的书籍认真阅读。鹤峰大山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靠种玉米、土豆为生,她暗暗下定决心,多学农业科技,一定要和乡亲们一起,改变这里的穷乡恶水。
她将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号召社员们在山脚下划行插密秧种稻谷,玉米和土豆要合理施肥,化肥和农基肥要搭配使用,以提高产量。可她的这些号召并未得到老农们的响应,斥责还是个黄毛丫头的她胡闹。见人们不为所动,同时也为了证明新生事物的先进性,她放弃了养猪这个轻松活,发动生产大队的年轻人成立了“青年突击队”、“铁姑娘战斗队”,并提出“不占用正田地、不占用生产时间”,身体力行搞实验田。没肥料她们捡拾猪粪、牛粪;肥料不够用,陶全清首先将自家老屋上的成土砖换下来,甚至瞒着母亲将自家的做饭的土灶、土鸡窝也拆了,将它们打碎做农基肥……她硬是凭着这种与天与地与保守思想斗的精神,换来了可喜的成绩:实验田水稻和玉米全获得丰收,产量比其他田地高出一倍,特别是水稻,亩产就超过千斤。
一些曾经误解的老农参观后不得不刮目相看。公社也组织人学习和开现场会推广她的经验。
青少年时代的苦难岁月,磨练了陶全清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为她后来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埋下了希望的伏笔。
三 持家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陶全清20岁那年,她结婚了。几年过去了,夫妻俩生养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贫困山村艰难困苦的生活,使这个五口之家的女主人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她常说:“养儿不读书,如同在养猪。”她认为给子女最大的爱就是供他们上学读书。她最大的愿望是,让三个孩子好好读书,以后走出大山,将来做一个有出息的人。
但供养三个孩子上学,对于一家山区农户来说,实在不容易。
至今她仍然记得二儿子李光瑞上初中的时候,因为没有钱交学费,被撵了出来。陶全清立即跑到学校找校长说情,并承诺两天后把猪卖了交钱。是好心的校长向云清帮助了她,才使得儿子能继续上学。
这件事情发生后,陶全清心里很难受。她想,靠养猪、种玉米、种土豆、种稻子是不行的,必须走出去,必须走出大山。对于她来说,孩子读书的事是天大的事,是耽误不得的,自己吃再大的苦也要保证他们上学。
当两个儿子同时考上大学,女儿考上县高中时,她要同时拿出三个孩子的学费,实在困难。只好壮着胆子上县城想办法。她想在县银行贷点款子,银行却将她拒之门外。在县城转悠了一天后,她鼓足勇气找到县长家里,向当时她认为最大的“父母官”求援。
时任鹤峰县委书记、县长的何亚斌思想十分开明,在鹤峰县威信很高。当陶全清登门找到他时,他为其执着的精神所感动。他当即指示有关部门给陶全清贷款300元资金以解燃眉之急。
这位“父母官”考虑到300元钱不够供三个孩子上学,就问陶全清还有没有其他办法。陶全清说,家里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只有自留山上的木材。按当时政策规定,峰峰山区林木资源是不充许擅自在市场上销售的,必须有计划地开采和销售。何县长根据实际情况,破例为她批了7立方米木材的销售指标。
7立方米木材在市场上卖了1万多元钱。三个孩子的学费总算完全凑齐了。
至今谈及此事,陶全清仍然对这位好心的“父母官”充满着无限感激之情。她认为,当年如果没有何县长的支持,三个孩子就上不了大学,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为了支撑孩子顺利完成学业,陶全清和丈夫一商量,决定举家迁至条件稍好的乌阳集镇定居。她回娘家帮助母亲挖蘑芋,并用蘑芋换来了一只羊,她又将羊子赶到几十公里山路外的县城卖掉,换来了45元钱。她又用45元钱买来一袋面粉,回邬阳集镇上摆摊卖起了煎粑粑。这45元钱成为她首次涉足生意场的起步资金。
一晃54天过去了,她算了一笔帐,发现竟奇迹般地赚了1700多元钱。她尝到了做生意的甜头。
尽管卖煎粑粑生意不错,但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困境。她留心观察,发现离她不远的餐馆生意很火。她想,自己炒的菜很好吃,何不也开个餐馆呢?她一边煎粑粑,一边寻找机会。终于有一天,附近有家餐馆要转让,她花了3000元钱把它接了下来,取名“文明”餐馆。刚开始生意不好,她没有灰心,坚持在卫生、味道、真诚、实惠这八个字上做文章,一个多月后,小店的生意有了起色,回头客越来越多。
陶全清在忙碌之中度过了半年多时间。她感到很忙很累,但每个月挣来的钱支付了各种费用后就所剩不多。但陶全清继续坚持自己的经营方针,只是在买菜时多与菜贩子磨磨嘴皮,以降低成本。
这样,陶全清餐馆的生意一直挺好,孩子们的生活费和学费都有了保障。虽然7年下来,家里省吃俭用,连个电视机都舍不得买。但值得欣慰的是,3个孩子特别争气,先后考上了吉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和湖北大学等重点高校。大山沟里一家3个孩子都考上了重点大学,让方圆几里都轰动了,乡邻们都向陶家投来羡慕的眼光。
第二章 奋斗的足迹
一 出山
光阴如水。上世纪90年代初,陶全清的二儿子李光瑞终于以优异的成绩从吉林大学毕业了。他被分配到位于湖北省十堰市的东风汽车公司的一个专业厂工作。几年后,他晋升为工程师。
在此前后,大儿子李金辉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最小的女儿李淑凤也从湖北大学毕业。他们在宜昌市相继走上了工作岗位,并且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这不仅可以告慰早逝的老伴,而且让陶全清更加感到了新的人生希望。
随着家里经济负担的减轻,她也有了轻松的感觉,希望再创发展新路。她决定到二儿子的工作地——十堰市寻找商机。
1993年底的一天,她打点行装,怀揣1000元钱上路了。她此行的目的地是十堰。但十堰具体在哪个方位,她全然不知。她只听说十堰在离鹤峰县千里之外的地方,那里是我国著名的汽车生产基地,是三线建设中诞生的城市;那里还有神奇的道教圣地武当山。
可是,她此行不是去旅游的,也不是去信奉真武大帝的。事实上,她也从来不指望什么上帝。她常说,上帝就在个人心中。从鹤峰大山走出来的她,要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寻求个人发展,寻求人生的理想和价值。此刻,她本能地感觉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可能就是她人生的第二个起点。
一路上,她无心光顾美丽的自然风光。长途汽车一路颠簸到襄樊,她来不及歇息,便赶到火车站转乘到十堰的列车。这是她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远行,也是第一次乘坐火车。
在襄樊火车站候车的时候,她被小偷洗劫一空,买车票剩下的几十元零钱被偷走。幸好,那用红布包着的1000元钱放在手提包的内层。这是她带到十堰创业的本金。
晚上10点钟火车终于到了十堰。200公里火车走了近5个小时。二儿子李光瑞在车站迎接了她。
二 起步
当她双脚踩上陌生的土地——车城十堰时,她的心情是复杂难言的。匆匆离开生活了40余年,充满祖辈气息的鹤峰老家,总感觉有些地方不大对头。脚下的土地是陌生的,衣袋里仅有1000元钱——是她在这里立足的资本。
二儿子李光瑞告诉她,十堰是一个移民城市,被称之为新城、车城、山城,机遇很多,他也希望母亲在这里长住下来。
当时,光瑞还是单身,住在东风公司车身厂的单身宿舍里。陶全清决定先找个安身之地,租房做点小生意。几经周折,她在十堰市城区的三堰市场的一楼找到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房子租住下来。
为了寻找机会,她白天在街上转悠,到处估摸情况,搜集市场信息。而到了晚上,光瑞下班后,总是在菜市场买好菜,准时骑着自行车来和母亲一起吃饭。他总是要到12点后才回厂里的宿舍。还先后买来《推销绝招》等书籍让母亲阅读,以启发母亲。母子二人相聚小屋,其乐融融。光瑞因此被邻居誉为孝子。
由于手中没有本钱投资,陶全清只好在所住的地方摆了个卖茶叶的小摊,以此维持生计。
一个月过去了,茶叶的货源自动找上门来。老家的一位朋友来到十堰看望陶全清,让她推销恩施茶叶,并答应赊销给她一批,若卖不掉全部返回,分文不收。她高兴地答应了。几天后,那位朋友送来了300斤茶叶。两个月后,茶叶销得不尽人意,那位朋友开始怀疑她的营销能力,要求把余下的茶叶退还。而此时的她正在琢磨着茶叶的销售办法。她让朋友再给她一点时间。
为了方便经营,她决定寻找一家公司作依托。当她看到一家名为昊利的公司因经营不善,欲找人入伙时,她当即与该公司老板谈妥:执照共用、房租分摊、税费自交。可是,分摊的房租一个月就是1200元,这对于她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此时的陶全清,手头只有老乡留下的250公斤茶叶,恰好又遇到一个朋友手里有2000元现金。于是,他们和老板共3人一起商量,决定分别以茶叶和3000元钱入股,赚了钱大家一起分红,赔了由陶全清承担。
陶全清开始实现她的茶叶销售计划。她经销的策略和办法是:以人为本,诚信为人,送货上门,薄利多销。
她顶着烈日,跑遍了十堰市的大街小巷。她游说市内各大商场、工厂和企事业单位、茶叶专卖店,把茶叶赊销给他们,等卖完后再结账;她舍不得坐车,脚都走肿了,嗓子渴得冒火,也舍不得买一根雪糕。天道酬勤,她的茶叶终于销售一空。
这次,她赚了3000多元钱,这是她来十堰后掘到的第一桶金。更可贵的是,她以自己的人品、诚信结识了一大帮朋友。从此以后,有的朋友几万、十几万元钱不存银行,就放在她的柜子里,拿走时,数都不数一下。由于她的勤奋,她在十堰编织起了一个茶叶销售网,除了各企业事业单位,还有30多家茶叶店都要她的茶叶,
这一年,陶全清在十堰共卖出茶叶6000多斤,纯利润高达2万多元。这对她是极大的鼓舞,使她对自己的能力和个人的前景更加充满了信心。
1994年10月,合伙人决定将公司股份转让,另求发展。她毅然决定退掉两位合伙人的股金,独自一人花2万元钱,把这个面积约100多个平方米的门面和公司承租了下来。
这是她首次独自一人经营公司。不久,她又以山里人的执着下决心独资买断了昊利公司的资产。
当同乡和朋友听说她买下了公司时,一个个都急了。他们说:“原公司老板是一个堂堂的大学毕业生,公司都难以办下去,你小学都没有读完,你也不看看相?”
在东风公司车身厂工作的儿子李光瑞也坚决地反对:“妈妈,你可莫犯糊涂,我一个月千把块钱,还不够你交房租,万一办砸了,拿什么赔?”
陶全清认准的路,是九头牛也拉不回的。她对儿子说;“妈不给你们添麻烦,妈的事儿也不用你们管。你们有你们的工作,妈有妈自己的事业!”
公司转让费一交,法人代表变更手续一办完,陶全清就信心百倍地忙乎开了。
三 创业
她是个有心人。在平时的经营中,她观察到,从浙江过来送汽车配件的小伙子们出手都很大方,花钱都很潇洒。此时她清醒地意识到,十堰是生产汽车的城市,东风公司又是国有特大型企业,还有数以百计的与此配套的地方企业,从长远看,做汽配比做茶叶更有前途。于是,她的心思转向对汽配市场的调查研究上。
通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调研,她下了决心。在一位浙江朋友的帮助下,她说干就干,很快熟悉了进货渠道和销售渠道,并聘请一位浙江的合伙人,开始涉足配件市场。刚开始,由于情况不熟悉,没有做到几笔生意,连续几个月负债经营,儿子在旁边看着也很着急,但陶全清异常冷静,因为她相信自己。
陶全清一边做茶叶生意,一边跑汽车配件市场。但十堰的汽车配件销售渠道都被一些老客户占据着,刚刚涉足的她想要打开汽配大门,难度可想而知。
1994年底,陶全清来到十堰城区的一家专业厂推销汽配,被门卫撵走了。以后,陶全清天天往这里跑,先跟门卫混了个脸熟。她从门卫那里打听到采购部负责人姓王,于是找机会多次找到这位王姓科长,说自己的配件质量绝对可靠,价廉物美。同时,她把自己的经历和个人想法向这位姓王的科长作了详细的介绍。
她的真诚最终打动了这位王科长。1995年正月的一天,王科长突然打电话通知她,让她尽快送一批货。陶全清激动得热泪盈眶,为了这一天,她先后吃了不下20次闭门羹。
陶全清迅速组织货源,送货上门,一算账,销售款额竟达30多万元!猪年开了个好头,她的信心和劲头更足了。这一年下来,茶叶和配件销售使陶全清一下子成了百万富翁。
陶全清在汽配市场渐渐有了起色,令同行们刮目相看。李光瑞看到母亲一步步走到今天,觉得她很不容易,想着她整天四处奔波,十分心痛,他决定辞职下海帮助母亲。1995年底,他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告诉母亲时,却遭到母亲的极力反对。
陶全清觉得,儿子是从吉林大学高分子化学专业毕业的高才生,又是厂里的技术骨干,有今天的成绩实在不容易。在商海闯荡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不愿意儿子和自己一样走上一条艰辛的创业之路。
四 发展
1996年至1997年间,李光瑞利用出差的机会,先后两次去浙江考察市场,了解配件生产流程。考察后,李光瑞胸有成竹。他以酷似母亲的执着,不顾母亲的极力反对,我行我素,向母亲摊牌,决定到浙江慈溪办工厂生产尼龙管和仪表工作台等汽车配件。
陶全清知道光瑞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现在,既然光瑞的主意已定,何况自己也的确需要得力的帮手,于是她默许了儿子和自己一道办企业。光瑞在大学是学高分子材料化学专业的,办工厂购原材料,全靠光瑞提供技术支持。他扎实的知识和过硬的技术是以后这么多年与东风各专业厂配套合作的基础。
1997年3月,光瑞带着30多万元资金来到浙江慈溪。这次,是母子携手闯天下了:光瑞在浙江负责生产,母亲在十堰负责销售,成本比原来降低了许多。事业心极强的光瑞,几乎天天泡在厂里,他亲自把关,不合格产品一律不允许流入市场。正因为如此,厂里生产的尼龙管质量好,产品格外俏销。
陶全清视信誉为生命,她认为做汽配不同于其它生意,质量有问题的配件安装在汽车上,会危及人的性命。一次,为应急,陶全清从别人那里进了一批货,经检测,发现所有尼龙管质量不达标,她只好将价值4万多元的水货尼龙管送到了废品回收站。
陶全清的汽配生意越做越大,许多人主动上门要货,一时供不应求。为此,1998年底,母子俩将配件生产厂家迁至十堰,成立了十堰越华工贸有限公司,产品由原来的几种发展到现在的几十种。公司规模变了,但不变的是陶全清的经营理念。随着越华公司的发展壮大,在宜昌工作的大儿子和儿媳,以及女儿、女婿也加盟到公司旗下。从此,公司业务内容和经营范围不断拓展,从十堰辐射至外地,并被东风轻型车厂等多家企业指定为配套生产厂家,形成了汽配和汽车销售比翼齐飞的格局。
现在,她的生意越做越顺。手中揣着名牌大学文凭的子女们加盟到母亲旗下以后,他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给母亲提供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的支持,使她的企业如虎添翼,发展迅速······
截止2003年底,不到10年工夫,从大山里走出的陶全清,由一个开小餐馆的个体工商户,迅速成长为一家拥有员工600多人、总资产6000多万元、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私营企业老板。她所经营的事业,在汽车城十堰汽车配件市场举足轻重!
面对事业的辉煌,陶全清时时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她懂得月圆则亏,久合必分的朴素而现实的哲理。于是,根据子女们的意见,她让孩子们各自相对地独立出去。这样,她的公司一分为六,她的三个子女和一个女婿,以及两个徒弟分别领办了子公司。
现在,她的十堰杰王工贸有限公司旗下的公司有华越、光瑞、飞骏等公司,以及在济南的东进汽车贸易有限公司。
近年来,她的几家子公司一个比一个、一个赛一个,都办得红红火火。其中,两个儿子一个女婿办的华越、光瑞、飞骏三家公司,子公司的资产平均都在千万元以上,效益卓然。对此,陶全清并不满足。随着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如今的陶全清除了担任十堰市杰王公司董事长外,自己还直接经营两家公司,并支持大儿子李金辉、二儿子李光瑞、幺女儿李淑凤、女婿熊红斌的事业不断扩展,向全国各地辐射。目前,其家族的企业集团总资产高达数亿元,每年可为国家提供1700多万元的税收。近几年来,累计总税收突破亿元大关。
13年来,她凭着自己高尚的人品、顽强的毅力、卓越的智慧和诚信的态度,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成功地创造了事业的辉煌。
第三章 归去来兮
一 反哺
2005年第3期民建湖北省委机关刊物《湖北民讯》刊发了邓复华以陶全清的经历为题材的长篇通讯《从大山走出的女企业家》。
几乎同时,在车城十堰市,陶全清的事迹成为当地媒体关注的焦点……
这一年,她被增选为十堰市政协委员和茅箭区政协常委、鄂西北厂长经理协会常务理事。十堰市工商联换届时,她当选为市工商联执委和常委,同时,被推荐为湖北省政协委员候选人。当年年底,在民建湖北省委纪念民建成立60周年大会上,她被授予“优秀企业家”光荣称号,成为远近闻名的企业明星。
陶全清深深感到,三个子女的加盟,使她的事业如虎添翼,这正是知识的力量改变了她个人的命运和整个家庭的命运。因此她也一直在寻求着机会,要为自己故乡的孩子尽一份心,办一件实事,让他们也插上知识的翅膀。当她了解到孩子们的母校邬阳民族中心学校办学条件仍十分落后,尤其是 400多名女生不得不挤在一幢亟待维修的危房里时,便毫不犹豫地捐出20万元,专门用于修建女生公寓。建成后的女生公寓被当地政府命名为“陶全清女生公寓”。她认为,山里的女性本身就是弱势群体,只有让她们从小多读点书,将来才能平等地参与社会竞争。
2006年6月12日,她应邀回鹤峰县参加女生公寓的落成典礼。鹤峰县教育局还聘任她担任邬阳民族中心学校的名誉校长。她的慈善义举在当地传为美谈,带动和影响着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鹤峰是国家级贫困县,农业生产条件差,缺乏农业技术人才。为了山区农民尽快脱贫致富,为了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回鹤峰期间,她决定将自己在邬阳集镇老屋地基上修建的三大套房子留给乡政府使用,专门用于开办农民技术学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她成功后,家乡的父老乡亲纷纷前来投奔她,截止目前,已有30多人在她的影响下走出大山,成为她的公司员工。其中一部分人在公司里学到了经营管理知识以后,在她的极力支持下,有几个人出去独闯市场,也成为成功的小老板。因此,她的公司又被人们称之为培养人才、培养老板的公司。
她心系鄂西北贫困人口的的生存和发展。2005年夏天,十堰所辖的房县等县(市)发生大面积暴雨和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惨重,她得知后,当即派人向灾区人民送去了8000元的慰问资金。
为了使贫困地区农民看得起病,配合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确立,她为十堰市茅箭区茅塔村投入资金共解决了188名山民的合作医疗资金……
鹤峰老家的建设始终令她牵挂。她回家乡参加女生公寓落成典礼期间,专门考察了鹤峰县的工业和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详细了解了鹤峰的招商项目和投资环境。今年7月份,她利用在武汉参加“华创会”机会,向华人华侨宣传鹤峰,并隆重推介鹤峰的招商引资项目。今年10月,她计划再回鹤峰,参加家乡的招商引资活动,为家乡多办几件实事。
在武汉参加“华创会”期间,她还见到了已调省城工作的原鹤峰县县长何亚斌。这位昔日鹤峰的当家人曾经也是陶家的恩人,当他了解到陶全清及其全家人命运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时,十分高兴,连声赞叹道:不可思议!真是不可思议!!
二 好人·本色
陶全清无疑是成功的。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在与朋友们交谈中,她朴素的语言不时闪烁出思想的火花,给人以启示。
她说:“要说秘诀,我认为做生意首先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自觉适应市场变化,同时,要学会做一个好人!”
她还说,当老板要有四“德”:款货发出去,到时没收到货、款要“等德”,不能动辄兴讼起诉;当对方对自己有误解,发脾气,要“忍德”,不能贸然发火,把关系搞僵;社会上一些闲言碎语、是是非非,员工们有点儿牢骚时,要“呕得”,不可意气用事,出口伤人;当积累了一定财富,要“守德”,不可肆意挥霍。有此“四德”,企业就会长盛不衰。
关于她做好人的秘诀,这里有一些感人的事例。
2001年的一天,她偶尔得知河北沧州有个叫刘忠和的老板有她用的一种原材料,她马上汇去1万元。家里人人反对:哪有这样订货的,货不看,人不识,万一对方把钱黑了,哭都没眼泪。陶全清说,我首先相信他是个正经生意人,不可能为一万块钱断了他十多年的生意!果然,对方马上把货发了过来。就这样,他们货来款往,打了一年多交道,还互不认识,刘忠和决定来十堰见见这位胆大的订货人。一下火车,见到一位衣着朴素、落落大方、一脸慈祥笑容的女同志时,连声说:“这下放心了,放心了,今后你不打款,十万八万的货我都敢发!”
2002年腊月,刘忠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惹了一场官司,要罚款数万元,人也被拘留。刘的妻儿老小哭天无路,便试着来十堰找陶老板借钱。陶全清在不欠一分钱货款的情况下,当即给他们凑足10万元现金。刘忠和妻子回家后,当即在家摆上了香案,烧香叩头,一家人跪拜她这位救苦救难的转世“观世音”。
在她手下干活的员工,月工资都在1300—1400元左右,年终还有上千元以上不等的红包;工龄在十年以上的,辞职时还有一万元的安慰费。
与人交往时,她不计人恶,专记人好。她曾花9万元从浙江进了一批螺帽,经检验全是普钢生产的,只能当废铁处理。员工们不解,要她打官司,索赔。她却说,人家也不容易,就算了。
陶全清身上,没有一点奢华的作风和大老板的霸气。她保持着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本色。她的公司有多辆高档商务轿车,但惟独没有她的专用车。她出门办事,一般乘坐出租车甚至搭坐“摩的”。
一些人羡慕她的成功,认为当老板收入高,生活得潇洒,很有价值。她却始终认为,人生价值的体现并不在于是否能当上老板,并不在于个人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取决于一个人对社会所作贡献的大小。
她曾对一名心理不平衡的基层官员说:你们在党、政、群机关工作的同志,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企业的效益好了,为国家缴税也多了,这就是你们的贡献!这样,国家才有钱提高公务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其实,作为一名拥有巨额财富的企业家,她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近20年来,无论是过去年轻时候,还是现在人到中年,她从未出没于高档娱乐场所,从不打麻将、不进舞厅、不上影院,也不外出旅游,几乎过着清教徒式的生活。她把全部业余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和电脑的使用上。她不断地充电,补充自己的知识,不断地了解新信息,开阔自己的视野,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近年来,她系统研读了希尔波斯的《发明学》、拿破仑的《生存习惯》、《哈佛之光》、《中国宪法教程》、《法学基础》等多种理论专著,她把东西方经营理论的经典融会贯通,烂熟于胸,运用自如。担任多种社会职务以后,她经常应邀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经济界的学术活动。去年,她应邀在钓鱼台国宾馆参加中国民营经济高峰会,今年5月,她又应邀参加中央党校主办的民营企业家党建与经济发展论坛。
她曾在武汉参加一次企业界的联谊活动时,根据主持人安排,她即兴发表演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民营企业家,现在,陶全清能从容地挑战市场风云,慧眼睿智地识破各种风险,她成功地驾驭着自己的企业航船在商海里纵横捭阖,打造着自己企业的品牌,成功塑造出宽容、诚信、善良和学习型、知识型民营企业家的新形象。
陶全清的事迹感动了当地的政府高层。2006年8月2日,原湖北省委副书记钟书樵,现任十堰市委书记赵斌带领十堰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专程到位于十堰澳门花园的陶全清别墅看望她,充分肯定她取得的成绩,并勉励她继续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尾声: 脚步,永不停歇
中央党校是轮训培训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干部的最高学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近年来,首都的一些民间机构和民间团体纷纷联合中央党校对外培训中心开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和研讨班,为民营企业家搭建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2006年5月,应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合作发展促进会邀请,陶全清到中央党校参加了为期半个月的学习培训。在这里,陶全清和1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企业家一起学习、探讨民营企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培训期间,中央党校安排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授课,陶全清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静下心来为自己充电。
在中央党校,她不仅学到了新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管理理念,开阔了视野,结交了新朋友,而且遇到了新的商机。
她和济南女儿红白酒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祥超一见如故,决定将“女儿红”这一千年知名酒水品牌引入车城十堰。为此,她两度奔赴济南,考察济南女儿红白酒公司,并迅速与该公司达成了销售代理协议。
目前,她已经开始正式在十堰市代理销售女儿红营养白酒,她说她最感兴趣的是“女儿红”酒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浓郁的情感文化氛围。
愿她的事业像“女儿红”品牌一样悠远流长······
(2006年6月于北京)
上一篇:温州商人(报告文学)
下一篇:车城儒商(纪实文学)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