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简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观照观察 > > 正文

李炳银:中国报告文学的“布道者”

来源:中创文网 作者:魏锋 时间:2019-02-03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回望四十年报告文学艰涩而辉煌的历程,没有一个人能够像他一样如数家珍——他就是最热心的报告文学读者、致力于报告文学创作理论研究的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会长李炳银。

如今,六十九岁的李炳银依然坚守在中国报告文学第一线。

 

一连串偶然

 

1971年夏天,李炳银在部队服役时与父亲在北京颐和园合影

 

1950年农历6月25日,李炳银出生在陕西省临潼县铁炉镇厨李村一个世代农民的家庭。爷爷是个木匠。父亲做过转乡的货郎,出门打过工,养育成了五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李炳银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是在家乡度过的,有欢乐更有苦难。最艰难的时候,他吃草根、树叶、树皮,甚至有过吃观音土的痛苦经历。 

1968年完成初中学习后,稚气未脱的李炳银回乡劳动。不久,他当上了大队的会计。更有幸的是,在家仅半年多,他就于1969年2月到空军服役,离开了父母和家乡的亲人,开始了梦寐以求的军旅生涯。

在同龄人当中,李炳银是运气好的。过去他们家乡青年人当兵,多是去西北的青海、新疆和西藏方向的陆军步兵部队,可李炳银应征入伍的这一年来了个大调转,当的是空军地勤兵,部队所在地是辽宁的本溪、辽阳这样的城市。入伍半年后部队调防来到了北京,并入选参加了1969年建国二十周年的国庆阅兵活动。

三年后,李炳银被部队推荐,选招到上海的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文学评论专业学习深造。这是李炳银在入伍之后人生的转机,也是他文学人生和事业的开始。

1975年7月大学毕业后,李炳银回到北京,进入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工作。后来,有一年多的时间,他在著名诗人、文学理论家、《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先生的身边做事,并于1978年12月调入中国作家协会所属的《文艺报》工作。

李炳银的文学之梦自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开始,但真正将梦想转化为实践是进入《文艺报》之后。当时,《文艺报》在全国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文艺政策的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全国文学创作的影响和作家利益的关照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能在这样一个集体中工作,无疑开阔了他的文学视野。

“我的领导和同事中,冯牧、孔罗荪、唐因、唐达成、谢永旺、陈丹晨、阎纲、刘锡诚、吴泰昌等不少人已经是文学批评研究方面的著名专家,是文学界耳熟能详的泰斗级人物,更是难得的好老师。我如今在文学研究方面获取的一点点成绩,和在《文艺报》的这段经历关系很大。”在单位,文学是生活和工作的主要话题,每次的谈话和采访都是最好的学习机会。置身其中,耳濡目染,李炳银的文学知识和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增长和提高了。

 

为报告文学“正名”

 20世纪80年代初,李炳银(二排左三)与《文艺报》同仁摄于云居寺

在《文艺报》,李炳银负责散文、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的评论工作,写过冯骥才、李存葆、韩少功、贾平凹、刘兆林、邓刚等许多小说家的作品评论。1983年,为了及时把握和研究文学创作现实的需要,中国作家协会决定成立创作研究室,即现在的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李炳银被调了去。

他发现,报告文学这种新型的文体,在广泛的现实社会生活和文学创作中的独特地位、作用和影响,对研究报告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很多的评论家都十分热衷于诗歌、小说研究的时候,他几乎是孤独、个体地开始了对报告文学创作的关注。

在繁忙的工作中,李炳银几乎参加了国内各种重要的报告文学大事件和重要会议活动,组织过对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刘宾雁的《人妖之间》、黄宗英的《大雁情》、柯岩的《船长》和理由的《扬眉剑出鞘》等报告文学的评论文章。

1987年3月8日开始,因研究成果突出,李炳银受《解放军报》编辑、作家曾凡华邀请,在该报《文学讲座》栏目开辟专栏,讲述报告文学创作,因而受到许多报告文学作家的推崇。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在1978年《人民文学》第1期,引起了非常大的社会关注,成为中国报告文学的经典。由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推动,报告文学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占据了文学舞台的中心。从2010年起,《人民文学》增加“非虚构”栏目,推出了梁鸿的《梁庄》等作品,让李炳银对中国报告文学充满信心。

而报告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多方面的声音。1989年之后,作家在题材的选择和表达上开始有了一些明了或不明了的限制,原定这年8月成立的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直到1992年秋天才成立。2003年,一位中国作协的人物在《南方周末》发表文章,认为报告文学这种文体已经失去了意义。就在这一年,中国作协召开年度总结会,特别推举了小说,把诗歌、报告文学晾在一边,李炳银当即“愤然离席”。

 

与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的友谊

 

1978年底,全国中篇小说开始评奖,这是李炳银第一次和路遥接触。1982年,路遥的《人生》获得巨大成功。在给李炳银的信中,路遥写道:

 

炳银兄:

您好!

关于《人生》您写了这么长的一封信,看来您是认真读了,我十分感谢。其中许多意见是极好的,我会认真思考您的意见的。这部作品不管成功与否,得失如何,我无疑是想追求一些东西,也想带来一些东西。主题和人物是复杂的,也是多义的。我总觉得评论家对这部作品似乎不好说话。作为我自己来说,没什么奢求,我只是较愉快地完成了一个痛苦的过程。我喜欢有什么奢求,但我永远也达不到这样的目标。

以后时间多了,但创作最需要的是一种心理因素,最近的日子这个因素欠佳,因此很难动笔写什么。您一直热心地关怀着我的创作,望今后仍能给予支持。

最近忙吗?育(有)什么事来信。

致敬意! 

路遥 

1983年8月20

 

《人生》获得成功后,路遥开始了六年时间《平凡的世界》的写作。《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从完成到发表,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当时书稿辗转北京几家大型文学刊物,因为那个时候,文学界热衷搞意识流、现代派、先锋派写作,认为路遥还在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人生》,书稿遭遇“枪毙”。

路遥无奈地对李炳银说:“炳银,我费心费力地写出来,可北京的几家没有看上,怎么办?总得有个出处。”李炳银说:“你若不坚持在北京首发,我可以给你推荐到《花城》去发表。”

《平凡的世界》在北京没有找到婆家,就这样转去了《花城》杂志编辑部。在李炳银的推荐之下,花城出版社总编辑、诗人李士菲第二天就派《花城》杂志副主编谢望新乘飞机到西安见了路遥,编辑经验丰富的谢望新感到稿子的分量,埋头几天将稿子读完,认为这部作品是近年来长篇小说的优秀之作,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并约定了下半部的交稿时间。

谢望新将稿子带回广东的编辑部即行处理,交刘剑星任责编。谢望新不仅想让这部作品在《花城》首发,还想在发表后由《花城》和《小说评论》联合在京召开作品研讨会,向社会推荐这部作品。

与此同时,正在西安组稿的中国文联出版公司青年编辑李金玉也注意到了《平凡的世界》。她被作品的恢弘气魄和深刻内涵深深震撼,感觉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大手笔”,遂郑重向路遥约稿。当李金玉兴致勃勃地带着这部三十多万字的书稿回到公司后,一些领导却认为她“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但李金玉坚持自己对书稿价值的判断,进行了不懈的斡旋,领导才下决心出版这部小说。

最终,《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刊登在《花城》杂志1986年第6期。同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正式出版《平凡的世界》第一部。

 

2012年11月21日,李炳银回陕,与陈忠实倾情相谈文学

 

1980年,李炳银在西安评论家王愚的家里第一次见到陈忠实。

“在1990——1991年全国报告文学优秀作品评奖中,陈忠实和田长山合作的《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脱颖而出……”李炳银全程参加了这个评奖过程,他对于陈忠实在小说创作之外的这个收获很感高兴。

1993年7月16日,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作家协会联合召开长篇小说《白鹿原》讨论会,李炳银参加讨论并对《白鹿原》给予高度评价:

 

不知冯牧同志说的“一个时期”是个什么限度?十年?二十年?我倾向于四十年,至少是建国后出现的最优秀作品之一。我是白鹿原附近的人,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唤起我对家乡亲切的回忆,既熟悉亲切又有一定的陌生、距离感,说明作者把真实的生活超越了,上升为新鲜。

 

2016年4月29日晨7点40左右,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因病在西京医院去世,享年七十三岁,文坛一颗巨星陨落。李炳银在微信看到这一消息,十分伤痛。他怀着沉痛的心情为悼念故友撰题挽联:“忠实辞世,原边白鹿抛悲泪;巨著长存,中国文坛忆故人。”李炳银说:“与忠实兄几十年相识交往,他的性格坚韧,坦诚,质朴勤奋,其长篇小说白鹿原对中国文学有高峰性建设作用,如今辞世,令我有不尽怀念。”

 

1994年贾平凹来京,陕籍乡党作家聚会。前排左四为贾平凹,后排右一为李炳银

 

贾平凹是李炳银关注的陕西作家之一,他写信与贾平凹探讨文学,撰写评论推介其作品。

在《废都》研讨会上,李炳银发言:

 

这是一部作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深切观察体验之后,采用些许怪异手法,然后又在非常生活化的描写中,实现了形而上的理性思维的小说。它对现实、社会、人生从外到内情绪准确又深入的表现,是此前那些多流于外在琐碎的直观性作品远不能比拟的。贾平凹对于我们民族现实生活及人物心灵的准确把握,使他深切地体悟到了一种可怕的历史风浪的回旋,意识到生活在失去公正、规则和人理想幻灭、精神无所依托时的彷徨……

 

报告文学的证道者、传道者、守道者

 

“报告文学”一词最早从日本走进中国,1930年才正式被引进。我国第一个提出并使用“报告文学”这一概念的是袁殊。在一些书里,报告文学被看成散文的一个分支。尽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经产生过许多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整个文学场中,报告文学的声音比较弱小,地位时常在新闻和文学之间游弋,被二者接受或推拒。

随着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这一紧贴现实的文学形式,也在不断迈向成熟,出现了全景式报告文学、问题报告文学、学术与新闻以及与文学相融合的报告文学。

在当代文坛,特别是报告文学领域,李炳银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他自称为当代报告文学的“账房先生”,也有人说他是大管家,是报告文学之道明道、布道、守道的道长。

《大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报告文学选》李炳银主编

 

李炳银主编 “中国创造故事丛书”(6本)内容简介:在世界各国科技竞争空前激烈、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中国在不少领域已走在世界前沿,备受世人瞩目。航天科技、高速铁路、超级运算、大飞机制造、海洋深潜、杂交水稻品种培育等,这些关系国计民生与国家综合国力的重点学科项目建设,是近年来中国科技人向世人上交的一份值得骄傲的答卷。李炳银主编出版的图书:《中国智慧:中国高速铁路创新纪实》 《挺进太空:中国载人航天纪事》 《中国超算:“银河”“天河”的故事》 《海底7000米:深海“蛟龙”号的故事》 《追逐太阳的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逐梦蓝天:C919大型客机纪事》 。

  

据悉,2017年由李炳银主编的《中国精神——我们的故事》8种和《中国创造故事丛书》6种两套丛书,展现了为祖国各项事业无怨无愧、奉献付出的优秀人物,以及中国高科技领域优秀人物的动人故事,曾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其中“中国精神丛书”荣获2017年“冰心儿童图书奖”,入选2017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出版物”,“中国创造故事丛书”入选中宣部2017年百种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被列入“迎接党的十九大主题出版重点选题”22种重点选题之一。

 

 

2018年3月21日,铁炉初中校长姜川(左)接受李炳银(右)赠书

 

四十年来,作为很少几位从文学理论研究角度关注报告文学的评论家之一,李炳银几乎为所有出色的报告文学作家写过作品评论或研究文章。

2017年,他主编的《中国创造故事丛书》在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丛书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确定为“迎接党的十九大主题出版重点选题”工程,其中的《逐梦蓝天:C919大型客机纪事》入围2017年“中国好书”评选。丛书还入选了国家科技部“2018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

2018年3月21日上午,笔者有幸参加了李炳银在西安市临潼区铁炉初中的赠书仪式。他以铁炉初中校友的身份捐赠了他的研究著作及主编的《中国创造故事丛书》和《中国精神——我们的故事》,鼓励青少年在课堂之外通过读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知识宝库。

“我做跟报告文学有关的研究工作四十多年了,深入研究不好自夸,但对其脉络发展和变化情形是很了解的。”面对笔者的提问,李炳银的回答中无不透露着老秦人直来直去的倔强性格。

如今,李炳银先生已经年过花甲,按照世俗标准,他应该步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生活了。但是他没有歇息,依然精力旺盛地活跃在报告文学舞台上,只为那颗对报告文学持之以恒的初心。

 

李炳银书法

本文作者与李炳银(左)合影

 

责任编辑:碧盛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记忆里,抹不去的乡愁

栏目导航
Copyright © 2018-2023 中创文网 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15927618989
本网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网站备案:鄂ICP备2022005271号
鄂公网安备4209020200051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