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简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文选 > > 正文

在《人心向善》改稿座谈会上的发言

来源:中创文网 作者:邓复华 时间:2023-05-02

引领潮流的创新跨界写作

——在陈喜华作品《人心向善》改稿座谈会上的发言

(2023年5月2日)

邓 圩

 

我与喜华先生相识许多年,基于我对他的了解,略谈一下他的创作属性和创作风格。同时借此机会,交流一下对所谓文学圈子的感悟。如果现实生活中,或者说我们的周围,的确存在着这么一个圈子的话。

喜华先生是一名人民警察,也是一位战斗在基层一线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驻村干部,他的作品紧跟时代步伐,反映现实生活,堪称现实主义文学和写实纪实创作的方向性作品,其主题鲜明,思想深刻,文字优美,雅俗共赏,有较强的可读性和鉴赏价值。

喜华先生同时是一名社区业委会的工作者,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基层社会治理,为当今非常时髦的红色物业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他的相关著作,正是在这些实践和探索中,生动鲜活和系统性的厚重文字集结,为这个崭新的行业,提供了教科书式的经验。

喜华先生是一个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作者。作为一名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作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歌颂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和英雄的人民,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扎实、很到位、很精准、很精彩。他的作品,闪耀着一定的思想光茫,起到了凝心聚力,激励人心,鼓舞士气,焕发斗志和激情,催人奋进的作用。

喜华先生是一个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家。我首先举一个社会现象实例:

有人说,所谓文学和文学人,是最没有用的东西。比方说,在一些社交场合,有人介绍你是某某科长,某某处长,某某局长,甚至小得不能再小的某某股长的时候,一定会收到更多的让人羡慕和敬佩的目光,获得的座次也不一样。又比方说,在某饭局上,在对某某长们介绍完后,有人突然介绍你是某某作家、某某著名诗人时,马上可能会有人感觉到,你是这群人中,最没有用的一个人!当然,也有可能获得一定的掌声,但那是很勉强的,象征性的,给你一点面子的掌声。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这不能怪人们的世俗,和社会的扭曲,问题出现在我们本身,问题出现在这一个圈子。因为现在,风花雪月,歌舞升平,自娱自乐,自我感觉良好的东西太多了。读完这些东西,感觉不到任何实质性的内容,云里雾里,虚幻莫测。正所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看后庭花。”

喜华先生的作品,则不一样,他让人感觉到一种清新,或者说获得一种力量,因为他在传播一种价值观,呼唤着一种精神,而且这种传播和呼唤不是停留在喊空洞的口号和张贴政治宣传标语的层面,而是通过故事的叙述,生动的情节,现实的内容,在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之中,给人一种思想和心灵的启迪。当然,这种价值观,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什么别的东西。《人心向善》就是这样一部好的作品,他从一个农村基层的村干部黄火发身上挖掘了这种闪光的精神,从黄火发身上让读者得到了认识和洗礼,而黄火发正是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最前沿,最终端的一员。读喜华先生的这部作品,让我们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到中国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不仅成果丰硕,而且折射出了千千万万个乡村干部正在如火如荼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个黄火发倒下了,而千万个黄火发正活跃在广袤无垠的中国广大农村继续战斗。因此我认为,喜华先生的这一部作品,是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现实的优秀作品。他的创作,以及他的系列作品,坚持和贯彻了“三贴近”“三服务”的方针,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一个作家应有的情怀和担当。

喜华先生的作品是繁荣创新文学的有益探索和开拓。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前进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学创作的创新,既有内容的创新,也有表现形式的创新。所谓内容创新,当然是反映各行各业火热沸腾的创新生活和创新实践;内容靠一定的形式去反映和表现,所谓形式创新,当然是文学形式的创新,或者说文学体裁的创新。喜华先生的写实纪实类作品,是对非虚构写作文本新的探索和创新,真正做到了表现形式和内容的同频共振,同步创新。这种创新,以及他的多文体“跨界”写作,开创了未来,引领了潮流,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研究,细细品读、品味。

作家是靠作品说话,靠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作品立足,而不是靠加入作家协会,或者什么学会,担任一定的职务来壮声威、图虚名。喜华先生思想活跃,思维缜密,创作思路开阔,而且非常勤奋,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产作家,他行至哪里,创作就到哪里,笔耕不辍,不断推出新作,让人惊讶,让人耳目一新。

今天的活动,是由应城市作家协会主办。举办得很好,很成功,也很有意义。在此,我想就中国的作协组织以及作家与作协、作协与创作等相关话题,顺便谈点个人的理解和感识。

我去过美西方很多次,也到过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学习交流,我发现这些国家,没有像中国一样,有作家协会这样的东西。作协组织只是中国特色,中国式存在。但这些国家的文学创作繁荣丰硕,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和作品很多。

我国各级作家协会和各专业专门学会十分繁杂、十分健全,但为什么创作达不到人家的水平?是不是可以联想到,这些协会、学会,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捆住了作家的手脚,抑制了创作和创新,或者说浪费了一些作家宝贵的时间。当然,我说这些完全没有否定这些协会和学会的意思,只是觉得,作协在中国社会既然广泛存在,黑格尔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那么,合理的东西更应该延伸和发展。各级作协就应该象应城市作家协会这样,对自己的作协会员,多支持,多鼓励,多帮助,让会员作家能够象喜华先生这样多出作品,让作家协会在文学创作方面多出好作品,多出好作家。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方法和方向,应当进行一些这方面的思考和探讨。

谢谢大家!

 

本文作者邓圩,原名邓复华,邓圩是他的笔名。湖北中创文网传媒CEO兼总编辑,碧盛廉政文化品牌传播创始人,资深媒体人,报告文学作家

 

陈喜华作品《人心向善》改稿座谈会合影

 

责任编辑:张国民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栏目导航
Copyright © 2018-2023 中创文网 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15927618989
本网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网站备案:鄂ICP备2022005271号
鄂公网安备4209020200051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