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简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人物 > 名人 > > 正文

金春妙:重情重义的伍献文

来源:人文温州 作者:金春妙 时间:2019-04-18

 

重情重义的伍献文

 

口金春妙

 

1947年伍献文院士(前排右二)全家福。

 

中科院院士、著名动物学家、鱼类学家、线虫学家伍献文,是中国鱼类学和水生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瑞安云江屿头村(今云周街道繁荣村)人,瑞安中学毕业。作为瑞中老师,我仰慕的目光一直寻找着他,为此,在南滨街道林垟其岳父家古屋,在瑞中档案室,在他的出生地老宅,一点点探寻到他在科学研究之外,原来是如此重情重义。

家族情

1900年3月15日,伍献文出生于家乡小康农家。父亲伍嘏斋粗通文墨,思想开化,后弃农经商,在乡村小镇开办了一个鱼行。但由于不谙经营,以致家道中落,但他还是坚持让三个儿子读书。由于家境窘迫,长子次子先后放弃学业,回家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1918年伍献文以第一名的成绩从瑞安中学毕业,不忍心再给家里增加负担,填报了既可免除学杂费又可供应伙食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9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中华教育基金会的资助,留学法国。

由于父亲经营不善,欠下不少外债,他省吃俭用尽力攒钱,最终还清了债务,坚定地履行父债子还的传统道义。

他的大哥英年早逝,伍献文每年给大嫂汇钱接济,还把一个侄儿接到自己家里生活读书,培养成为有作为的土木工程师,又把两个侄女接到身边,帮她们找到自食其力的工作,帮助她们成家立业。其侄孙伍鸿树说:“小公在世时,每年都会给他大伯和他家汇钱,上半年和下半年各一次,每次30元,从未间断。”

在林垟,伍先生内侄媳张美云动情地对我们说:“我家的姑爹是天底下最好的人,我姑姑没有读过一天的书,是一位目不识丁的旧式妇女,他是喝过洋墨水的大知识分子,姑爹对我家姑姑不离不弃,相爱相伴一生。特别感动的是,我家三伯早逝,伯母寡居,没有子女,按传统伦理习惯,应该由侄儿也就是我的爱人赡养,但我姑爹承担了赡养我伯母的义务,定期会寄生活费过来,同时还经常接济我家的生活。”

朋友情

伍献文对朋友重情厚谊,肝胆相照,与童第周、陈世骧、冯德培、卢于道、刘承钊、朱洗等老一辈科学家结下极深的友谊。

他早年与著名鱼类学家方炳文两人在“中央”研究院自然博物馆共事过,方先生经常到伍家食宿,情同手足。后来方炳文到法国留学,1944年8月巴黎空袭中罹难。伍献文悲痛不已,亲笔撰文悼念,介绍方炳文在中国鱼类学研究中的贡献,分担起赡养方母的责任,每年给方母寄生活费,一直到方母七十年代初去世为止,扮演了儿子的角色,替亡友尽孝道。

伍献文(右一)在指导学生陈宜瑜(右二)、曹文宣(右三)

 

伍献文与瑞安籍柑橘专家曾勉是少年至交。曾勉夫人去世早,伍先生收曾勉儿子曾衍钧为干儿子,生活上给予关心照顾。曾勉被划为右派,下发到广西某个农场劳动改造。拨乱反正后,伍先生多方打听,得到的消息是曾勉疯了!究竟如何?伍先生一直放心不下。1981年利用到四川重庆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千里迢迢,不辞辛苦专程去探望曾勉,结果是没疯!他写信给原中科院院长方毅反映情况,请求改善曾勉工作生活环境,而伍先生由于过度劳顿,自己却病倒了。

伍先生自己并不富裕,生活十分俭朴,无特殊的业余爱好,但是助人一直没有停止过。谁家有困难,只要给伍献文写一封信,他总是及时寄钱过去,即使“文革”时身处幽禁之中,还处处关心他人。武汉邮局的工作人员对他说:“伍教授,你是我们这里寄钱次数最多的人。”

学生情

伍献文对学生倾囊相授。做伍献文的学生是幸福的,学生在他指导下共同完成论文,他用毛笔划去了自己的名字。重病卧床在家时,让学生带论文到家里来,他逐字逐句推敲修改。

伍先生学生刘建康回忆第一次见知名教授伍献文不免紧张,伍先生却毫无架子,推荐刘建康读鱼类学论文,令刘建康打开眼界,心里充满了崇拜和敬佩,读研究生时考到伍先生门下,六年跟随左右,导师民主的学术风格和对他充分的信任,使他敢于大胆创新,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影响。这样的高起点,使他较早地建立自己的学术自信,读研期间和伍献文的大女儿伍韵梅相识相恋结为夫妇。伍献文先生是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中国学部委员(后改称中科院院士),1980年刘建康也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于是科学界有了“翁婿院士”的佳话。

伍献文岳父林垟林南村故居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副院长陈宜瑜也是伍先生的学生。在陈宜瑜眼中,伍先生是一位从不发脾气的老人,他总是很和蔼地告诉你研究工作的基本规律,如何查文献,如何判断特征。伍先生对陈宜瑜无私地培养,让他终生难忘,他们在多年的共事中不仅只是师生情,俨然更有一种亲情了。虽然伍先生已经走了很长时间,但陈宜瑜至今谈起来仍是眼圈红红的。他说伍先生不仅给予了他知识,让他走上了科学家之路,伍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人品更是深深地影响了他做人做事的标准。在伍先生60多年的科研和教学生涯中,他直接教导和培养出一大批学生和助手,如唐世凤、薛芬、张孝威、易伯鲁、金祖怡(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院士刘建康、曹文宣、陈宜瑜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和学者。

恩师情

伍献文作为院士受到很多人的尊重,然而他尊师的谦恭之心未曾改变。一次,他前去参加科学院院士会议,远远地见自己的恩师、动物学家、院士秉志在身后200米处走来。伍先生停止脚步,远远等候老师到来,恭恭敬敬行弟子礼,让老师先走。1965年,伍献文出访欧洲,有一天在中国大使馆看到《人民日报》刊登秉志去世的消息,当场嚎啕痛哭,对老师的感情之深可见一斑。

作为学界泰斗的伍献文,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学术文章,他的后辈学生多希望他晚年能出版文集,然而伍献文人生的最后一年还在忙碌地整理秉志的诗稿,并委托他的好友,厦门大学的文史专家何励生(瑞安同乡、瑞中校友)校勘诗稿。他对身边的亲友说:这是我一生中要做的最后一件要紧的事。伍先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不是想着自己的事情,而是辗转联系出版社帮助老师出版了诗集。伍先生是1985年4月3日离世,他在3月20日于病榻上用笔饱含深情而艰难地写下诗稿的序言,回顾与恩师一生的情谊,完成老师的遗愿,寄托对恩师的怀念。

伍献文杰出的科学成就和敦厚的道德品质,恰如武汉大学7位教授联合写给他的挽联所示:责己严,待人宽,著述等身,道德文章传后起;从学精,治学博,鱼龙得水,湖山风雨忆先生。

 
责任编辑:碧 盛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18-2024 中创文网 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15927618989
本网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网站备案:鄂ICP备2022005271号
鄂公网安备4209020200051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