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来源:中创文网 作者:郭红新
芜村:作家到画家的跨越
郭红新
人物小传
芜村,原名郭俊民,1957年4月生,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学历,陕西白水人。1975年回乡务农,1977年被招为县办煤矿工人。1978年年底调入党政机关工作。历任科员、副科长、科长、办公室副主任、市委副秘书长等职。1990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野情》《痴情》《山豫情》《花开花落》及散文集《美丽的歌哭》。短篇小说《傻瓜王二》获中国作协《新作家》创作奖,长篇小说《痴情》获渭南市第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0年获陕西省总工会第九届职工读书自学活动积极分子称号。200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17年4月退休后研习书画,出版《芜村画作随思集》西岳特刊、书画集《华山情》《芜村随想——网络拍卖书画专场》等。受聘渭南市作家协会、市旅游协会、市文化促进会顾问,受聘渭南市慈善大使。其人其事被收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字典》《陕西百年文艺经典》《陕西文化人》《渭南市志》《渭南文化名人录》等多种辞书。
芜村先生,我早有耳闻。
因喜爱文学,平日多关注渭南的作家作品。印象中,大概是2003年初,在同事书桌上见过长篇小说《花开花落》,草绿色封皮,灯光闪烁下的城市夜景。听朋友讲,这是郭俊民新近创作的长篇小说,他是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已出版四部长篇小说。
“郭俊民是谁?小说的作者是芜村呀!”我粗略翻了几页,一脸疑惑。
“郭俊民就是芜村,芜村是笔名。”
初涉文坛的我恍然大悟。
显然朋友对芜村是熟悉的,但我却不曾细细品读作品,更无缘与先生接触。
2021年10月26日,在王宝君老师的引荐下,我来到渭南老街古玩城拜见了芜村先生。退休后,他在老街古玩城租了一间店铺,研习书画。
不足15平米的房间,人物、山水、花鸟,书画琳琅满目,格调古朴高雅,布局奇特,富有情趣,尽显人文雅士之风骨、之情怀。
文朋诗友多欢聚于此,饮茶品茗,聊文学、谈书画,其乐融融,其情悠悠……
上篇:驰骋文坛
1.一年推出三部长篇
创作长篇小说,花费的功夫、耗费的精力,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深有体会。然一年内井喷式、集中推出3部长篇,而且每部都在20万字数以上,能不算是奇迹?芜村先生是公职人员,平日公务繁杂,仅晚上和节假日时间可以利用,怎能不令人惊叹!
“我写长篇从不列书面提纲,在脑子酝酿好主人翁、主线和大致脉络,尔后开始动笔,一气呵成,很少沉淀打磨。我常形容自己的小说如同农妇揉面怕下功夫,夹生太多!长篇小说《花开花落》是用汉王笔写成的。原因是不会五笔输入法,拼音又不熟练。用汉王笔也不很顺畅,写字不规范,识别率低,一个字一个词常常要反复多遍。《花开花落》成书28万字,用汉王笔输入至少翻一半。费时费力不说,主要是影响速度、影响思路。往往是一个情节构思好了,却一时输不到电脑上。小说完稿封笔,汉王笔的笔尖也磨损了一大截。如今已成为最珍贵的家庭文物。”谈及创作,先生感慨万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同朋友聊天中得知,芜村先生只所以能一年推出如此数量的作品,那是花费了很大的体力。先生才思敏捷,生活积淀丰富,而且那几部作品是经过多年的酝酿、积淀,是完全成熟的,只在当年集中推出,井喷式暴发。
只是先生讲得很轻松而已。我能感觉到期间所付出的艰辛,只是每个人的创作风格和完成作品的手法不同罢了。一部20多万字的书稿,单文字录入就需要花费很大精力,而且又是用汉王笔写作。我曾见过汉王笔,笔尖坚硬耐磨,能磨损一大截,使用频率有多高,皆可想而知。就是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然先生竟创作完成了3部长篇?!
第一部长篇小说的出版还有这样的一段经历。
1996年初,芜村先生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野情》,实现了近20年的作家梦。
小说的原名叫《财路》,其初衷除了发泄在商场一年堆积的感慨外,更重要的动机是给家乡出点力,想通过自己的笔端宣传家乡的白水苹果,而且书中大量采用了白水的真实地名,加之第一次写长篇,混淆了生活和艺术的界限,缺乏艺术再创造功力,客观上也为家乡人对作品的对号入座提供了依据,曾因此带来了不尽的尴尬和烦恼。
采访中谈及此事,先生仍是流露出难以掩饰的伤感。
“《野情》的书名是商家起的。《野情》中一些‘野’的品行也是书商极力要求增加的。书商说,不增加那些情节,就没有卖点,出版后就会亏本。当时也是出书心切,一味迎合书商的口吻。而从书商的角度衡量,人家的运作是成功的。但总觉得这个事有点不痛快,也是迫不得已。《财路》变《野情》后自然降到了低俗文学的格次。
“面对读者朋友善意的批评和一些好事者的冷嘲热讽,面对家乡人对作品中人物一一对号入座所带来的麻烦,面对《文摘报》对书名的点名指责,我始料不及,无地自容。好长一段时间,整日神不守舍,像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悔不当初。
“现在看来,自己多少还是有点急于求成,想尽早在文坛露头角、出成果,任由商家摆布,如果当初坚持自己的想法,或许这本书就出不了,多少还有点遗憾!如果没有《野情》,很可能就不会有后面的《山豫情》《痴情》和《花开花落》。”
一口气就讲了那么多,从这些话语中我能感受到芜村先生是真诚的、坦荡的。
他稍微停顿了一下接着说:“现在回过头来分析,出版的四部长篇小说中,撇开语言、结构和写作技巧,至今欣赏的依然是《野情》,我认为真正有时代感和震撼力的还是《野情》,因为从某些方面说,它是我滴血般的诉说与倾吐,也是那个特定时期的产物。”
第一部长篇小说一出手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尽管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议论,但丝毫没有动摇他创作长篇的激情,接下来也就有了《山豫情》《痴情》两部长篇小说的出版。长篇小说《痴情》荣获渭南市第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2.研讨会开到北京
2002年11月,芜村先生的第四部长篇小说《花开花落》,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2年12月11日,由中国作协《文艺报》与渭南市作协主办,“芜村长篇小说《花开花落》研讨会”在北京金台饭店召开。
讨研会上,阎纲、崔道怡、李建军、老村、刘胜旗、胡军、晓晴、李康美、畅岸等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激情发言,雷达、李国平寄来书面讲稿。
芜村先生在他的散文集《美丽的歌哭》中收集了部分专家、评论家的发言。
我曾聆听过几次作品研讨会,也在电视上看到过作品研讨会的盛况。透过专家、评论家的发言文字,能想象到当时在北京召开研讨会的盛景。现将部分专家、评论家的发言内容简要摘录如下:
崔道怡在发言中讲:读着《花开花落》,耳畔却回旋起《葬花词》。作品显示了作家对于现实的深远的忧虑:当金钱已成为原动力,在精神领域便出现了一系列需要认真看待的课题。妒忌是压抑乃至摧残人才的祸害,而当权者的腐败更是能使人变成“祥林嫂”的罪魁。小说描述洁惠“花开花落”的命运,在韵味上也可以说是一阕“新世纪的葬花词”。
畅岸分析:作者以直面现实生活的勇气,以真实写生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中等城市现代社会的长卷,讲述了各个层面的现代人的生活故事。零距离地贴近现实,与生活同步而又深层次地展示生活是芜村先生小说创作的显著特点。《花开花落》是警钟,向人们警示:做生意、做官、做人都必须本本分分,投机钻营、自欺欺人者都会栽倒在自己手里。
李国平指出:作品的深刻之处和警示之处在于淋漓尽致地抒写了造成主人公精神幻灭的社会环境,小说写了她面对商战规则的痛苦,写了她纯净的心灵和这个欲望世界的对抗,在江湖、商战、诱惑、陷阱、腐败,不择手段和利益至上的图景中,洁惠高洁、自强的情怀,她的价值准则和人格理想,构成了对社会的对抗和批判,这个幻灭的悲剧性形象,包孕着作者的感怀和理想,寄寓着对这个转型期社会人格理想、价值意义的思考。
老村说:芜村与其说写了一个名叫洁惠的女子的悲剧,不如说是反映了作家个人在美好向往追求中的悲剧处境。描写了自己面对美好的人、美好的精神,在急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中,因迷失、因找不到稳定的支点所感到的惶惑所发出的深层叹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可望而不可“救”的痛。
阎纲说:《花开花落》像新的谴责小说,因为它绝不回避弊恶、卑鄙与龌龊。所述皆权钱美色、纸醉金迷,兼及官商伎俩、尔虞我诈,寓美望于审丑之中。作为一个写作者,更关注怎样阻挡人在物质引诱下发生的暴力,怎样捕捉人类精神上那最高层次的梦想,并且不回避我们诸多的焦虑与困惑。读《花开花落》,我感受到作家芜村同样的梦想和焦虑。
李康美说:洁惠是《花开花落》中浓墨重抹的一个形象,作者赋予她美丽的外表,在主观意义上,也试图赋予她美好的向往,可是最终却不得不让她走向近乎残酷的“毁灭”。作者把女主人公洁惠也置放在一个特定的生存环境中,其实也无异于把她放进了精神的牢笼,生命的牢笼。是谁摧毁了洁惠?作者提供我们的话题太复杂太沉重了!
2002年12月31日,《文艺报》专版刊登芜村长篇小说《花开花落》十人谈。
2003年1月5日,《陕西日报》秦岭副刊转载了芜村长篇小说《花开花落》六人谈。
《小说评论》2003年第二期,刊发长篇小说《花开花落》评论小辑,重点推介了著名文学评论家王仲生、杨乐生二位教授的评论文章。
2004年4月30日,《三秦都市报》刊发“郭俊民:将业余爱好进行到底”专访。
3.打造“情系白水”文学平台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给文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关注家乡、情注家乡、宣传家乡,2020年7月芜村先生注册打造“情系白水”文学平台。平台的宗旨是:搭建宣传白水,推介白水平台;联络、服务在外打拼白水人的桥梁和纽带。
“将所有外地的白水人,特别是文学爱好者联络起来,让更多的人关注白水、宣传白水,倾力打造网络文学。”芜村先生说,“平台发表的文章有诗歌、散文、小说,白水人介绍等等,形式多样,别类齐全,是一个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平台有专人负责组稿、审稿、发稿,做得很不错,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然也发表一些域外作品,进行广泛联谊,友好交流,共同提升。”
经芜村先生推介,我在手机上关注了“情系白水”公众号。
进入公众号,打开页面,自2020年7月25日起至2021年11月,一年时间推介发表原创作品93篇。通过平台,关注白水,走进白水,了解白水,宣传白水。
芜村先生始终心系白水,为家乡做事,为家乡人做事。
自己做、做自己,这是芜村先生为从处事的原则。先生讲:“自认为自己是一个诚挚富有幻想的传统主义者,待人纯真热情而谨慎,诚实忠厚,斯文沉着。很多时候不善言辞,但却是一位很好的听众,且不轻易将别人的议论加以传播,也不会因别人的影响轻易改变主意,更不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做好真实的自己,走稳回乡的路。”
中篇:深情藏沃土
杨家山,
就在路那东端。
一个很小的自然村,
是五泉村的第五组。
虽不足百十口人,
但印象中曾有过一所小学。
虽半世纪未去,
但心中还存着这幅印像。
听说如今也通了水泥路,
下次回家,
一定要去看看。
这是芜村为家乡一幅画作的题款。
1.赤子情怀
芜村先生的老家在白水。
白水位于陕西东北部,地处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过渡地带,是关中与陕北的咽喉要地,因境内白水河而得名。白水东隔洛河与澄城县相望,南接蒲城县与五龙山相隔,西接铜川市郊区和渭北黑腰带相连,北以黄龙、雁门两山为界,与宜君、黄龙、洛川三县毗邻。
他出生在渭北雁门山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农民,下过煤窑,闯过商海,搞过电器修理,后从政兼文,退休后又研习书画。
走出大山之后,无论身居何处,芜村先生始终怀揣一颗赤诚的“家乡心”。
他曾随陕西省作家访问团先后去过欧洲、东南亚、港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作为作家的他却没有在异国他乡留下只言片语,没有从内心由衷地发出任何感叹。究其原因是,虽身处异国,却始终心系祖国,不忘家乡。他感慨地说:“眼前虽是枚不胜数千奇百态的盛景,耳边却一遍又一遍倾听着‘东方之珠’的歌曲,内心不断地翻来覆去地反问自己:咱们国家哪一点不如人家?咱渭南又哪一点不如人家?”他始终深信,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绝不会比别人差!
他在散文《我的家乡在白水》中写道:白水地盘很小,但白水在历史上名气却很大,我们的先祖中有仓颉、有杜康、有雷公……仓颉造字,杜康造酒,雷公造碗,历史悠久,世界闻名。作为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更应该为之自豪、为之奋斗!
他在《“渭南”不“为难”》中又指出:现在之所以还落后,还不发达,核心的问题是,缺少“开拓创新、勇于探索、自信自强、实情大气”的渭南精神,以及一大批在这种精神鼓舞下的开拓者、创新者、敢为人先者;我们之所以在全国、全世界的知名度还不高,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打造出名扬四海的响当当的“渭南名片”。
身为炎黄子孙,其言其语,饱含浓浓的家乡情结和深深的爱家爱国情怀!
还有一次,他到北京与家乡一位朋友偶遇,教导朋友的儿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多少年后至少能成为白水某个方面的第一,能用实力把自己的名字写进白水的县志。后来听说朋友的儿子到德国的一所知名大学读博士,心里感到美滋滋的,挺有成就感。
2.渭南抗洪图:夜闯罗纹河
经历过“03.8”的人都知道,“03.8”抗洪是渭南历史上的大事件,那次渭河洪涝灾害历史罕见,百年不遇。
芜村先生肩负抗洪救灾的后勤保障工作,是那次洪水灾害的亲历者,也是见证者。面对抗洪前线一幕幕悲壮的画面和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繁重的救灾工作之余,以罗纹河送物资为主线,用手中深情的笔触记录历史的瞬间,描绘了一幅渭南抗洪图。
刘绪斌先生在芜村《夜闯罗纹河赏析》中写道:“作品是史诗与传奇的完美结合。……《夜闯罗纹河》却独辟蹊径,以小求大,以微见著,达到了以幽幽小溪见森森江海,以管弦丝竹衬黄钟大吕的良好效果。作品有声有色地讲述夜闯罗纹河这一小故事的时候,创造性地借鉴影视艺术‘画外音’的形式,以‘我’的内心活动为蒙太奇,分块带出了一个又一个鲜为人知、催人泪下的抗洪大故事,并使二者交替闪现、高潮迭起,再现了广大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诚抗洪的壮丽场景,完成了真实的历史向历史的真实的飞跃。”
我也是“03.8”渭河洪水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只是一直身处后方,在连续一个多月的抢险救灾中,吃住在办公室,白天忙一天,晚上连续加班到深夜,连续几次通宵达旦。抗洪一线发生的故事,多是从救灾抢险汇报资料和信息报导中得知。我虽没有机会奔赴抗洪一线感受日益严峻的抗洪救灾形势和真实悲壮的场面,更无法感受可爱的人民子弟兵在人民生命和财产遭受损害时挺身而出的英雄壮举,但却一直关注着抗洪一线的动态,默默承担着平凡朴实的工作。
我认真拜读了芜村先生的《夜闯罗纹河》,为其描绘的惊心动魄的场景而感动。我初略估算了一下,这篇文章的篇幅约有3万多字,楔子和10个片段,以亲历者的口吻,以“我”看到和听到的为描述对象,采用艺术手法真实记录了那一场悲壮的历史画卷,以人带事,以事写人,人和事交替辉映,读之生动感人。
3.父兄那座山
芜村先生不仅爱家乡爱祖国,更深爱着自己家庭。
他们家兄弟姐妹多,父亲去世早,而立之年的他主动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跪在刚刚堆起鲜土的父亲坟前暗暗发誓,一定要孝敬好母亲,管好三个尚未成年的妹妹,绝不能让年迈的母亲为她们操心受累,让长眠九泉之下的父亲的灵魂得不到安息。
为几个尚未成家的妹妹,承受委屈,受尽艰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曾经的承诺。一方面为妹妹们寻求出路,一方面侍奉老娘,极尽儿子之孝心。《父亲的遗产》能读到辛酸的泪水、艰辛的历程,也能看到他真实伟岸的身影!
其妹郭文娥在文章《父兄那座山》中深情地写道:“……《书画随思集》这个名词我还是第一次从二哥这里听说,二哥的‘玩乐’因为有了跋涉者的心态,还未登顶就已经一览众山小了。仔细品味二哥的画作,大多都是高山林立,山势陡峭,路窄小而艰险,一只或数只羊在如云梯般直立的小道上艰难地攀登着,偶尔有人物点缀,也多是背负沉重,执着向上,每一幅画作都蕴含着不畏艰险的攀登者思想。”
这篇文章既是对二哥芜村先生深情的感激又是对二哥这样一个人生路标的敬仰。“如果说父爱如山,那亦父亦兄的二哥就是一座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山,一座用隐忍和担当堆砌起来的厚重伟岸的山。”
下篇:遨游艺海
1.书画从零起步
退休后,芜村先生从文学创作转向书画研习。
“书画从零起步,涉足新领域,换一种新活法。对自己也是一种挑战!曾有朋友开玩笑说,我要把艺术遭踏个遍。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有信心、有决心,就是要‘挑战不可能’!”
芜村先生喝了口茶,平心静气地说:“回想这些年的书画研习,感觉只要肯下功夫,只要持之以恒坚持去做,一切皆有可能!”
看得出,多年的努力他收获了成功,也收获了喜悦,更收获了一种新的生命体验。
他笑盈盈的脸上满满的自豪、满满的幸福!
五年来,每天一幅,从不间断,就连大年三十初一也不例外。几年间,出版了三本画册,多次举办“艺空联盟”网上书画拍卖个人专场,他的画不但有市场,而且价格也在一路攀升。他的画册不只是画,还配有文章、书法。相互陪衬,相得益彰。
当问到五年坚持研习书画的感悟是什么时,芜村先生笑着说:“要真正把山水画好,成为真正的山水画家或山水大师,犹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一年之功,需要长期历练,坚持不懈的努力。有的人兢兢业业为其奋斗一生,也没有成为知名的山水画家。问题的关键就是看对自己有没有正确的认识,有没有贴切的定位。有了定位,就可以画由心生,就可以不被过多地画规束缚。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走好自己认为应该走好的路。”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芜村先生不仅在文学的莽原上纵横驰骋,退休后手执画笔,行走山水,玩起画作,但见生命的张力在笔墨中勃发,审美的情趣在丹青中流淌,作家作画,别有生趣。
试想,退休后能坚持五年研习书画,而且是从零起步。我真不知先生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哪来的毅力和恒心?五年,每天坚持做画,一年365天,五年就是1825天。日复一复,年复一年,勇往直前,永不止步。
这是一条漫长的征程,犹如马拉松长跑,酷似万里长征……
寒来暑往,秋去冬来,这需要多大的勇气、耐性和毅力?
翻看他出版的画作册子,我终于找到了答案:走自己的路,做真实的自己。
他做到了,而且很成功、很完美!
这的确是换了一种活法!
2.研习画书,独创风格
自2017年退休,芜村先生研习书画已有五年,不曾摸过画笔的他自学国画,笔法虽不够细腻,但寓意深刻,极尽心思,用他的话说,他不在乎画得好不好,懂他人的都知道,他画的是一种处世心境和人生态度。
2018年第2季《西岳》特刊出版了画作随思集,收录了自研习书画以来的部分作品,有诗作、有随笔、有山水、花鸟、人物画作,是研习书画的随笔、感悟和思考。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我认真翻阅了这期《西岳》特刊,其诗作《山花》让人耳目一新,诗曰:
我是一株无名山花/生长在荒山野坡/山涧溪谷/不懂规矩/不修边幅/天生难登大雅之堂……我是一名无名山花/天生老实本分/真心祝福而不嫉妒/名花贵族/因为我们本是同根/真心为自己的卑微/自豪骄傲/因为广袤的山川野坡/赐予我/自由/潇洒/轻松与快乐……
从随笔诗作中能感悟到芜村先生人品高雅,诚实忠厚,不与天争、不与地斗,但却又是:“宁可闯过虎口成大器,绝不默默无闻充混子”文人雅士之风范。
芜村先生的画作,乍看,很抽象,很难懂,但细细品味,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
浓墨重彩,沉稳厚重,有“齐白石”之风骨。芜村先生曾自谦说:“他曾临摹于齐白石的画作,自己是小学生,不求创新,但愿能画得像,能有几分意境即可。但观先生之画作,已有了自己的风格,在研习临摹之时,精心揣摩意境,独创表现手法。他的每幅作品,无论是山水、花鸟,都以画为背景,兼题诗句,既是点缀,又是点题,可谓相得益彰,互为映衫。”
芜村先生对书画研究颇有心得,他在文章《走近山水》中这样写道:“山水画可以有效地激励、释放、控制自己的情绪。心情愉快时,会画出奋进之山水;心情郁闷时,会画出沉重之山水;心情迷茫时,会画出彷徨之山水。观奋进山水,可提精神、增自信;观沉重山水,能缓解压力,释放郁闷;观彷徨山水,会幡然醒悟,看到柳暗花明的曙光。”
他还讲道:“画山水,还可以尽情享受当设计师、建筑师、园林师的愉悦。一张白纸,没有负担,画怎样的山水,怎么画法,完全由自己作主,不用请示汇报,不用招投标,不用担心资金紧缺,只要备好笔墨画料,就一切搞定。至于能不能画好,则要考验自己胸中到底装了多少山水,则要考验自己的设计理念、建筑资质和园林工艺水平。”
对于山画作研习的感悟,又使芜村先生联系到对人生的感悟,他说:“在仕途,我把自己定位为‘小人物’,在文学上自己定位为‘业余作者’;如今学画,只是为退休后的生活找个依托,只是为了活得高兴,活得充实,活得健康。……走自己的路,走好自己认为应该走好的路。只求过程,不重结果。”
好一句“活得高兴,活得充实,活得健康”、“走自己的路,走好自己认为应该走好的路。只求过程,不重结果”。此乃高士之见解,人生之真谛!
读之使人热血沸腾,醍醐灌顶。
3.“艺空联盟”网上拍卖
谈到网上拍卖画作,芜村先生兴趣盎然。
“艺空联盟是一家为全球艺术品爱好者以及拍卖公司提供集艺术品分享、收藏、拍卖的互联网艺术品交易平台,成立于2014年,2015年上线,总部位于西安。
“传统的拍卖会往往受时间、空间及预算的限制,艺空联盟创新性的模式,打破了艺术品过去受限于地域、时空、文化的差异,为所有喜欢艺术品的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专业的线上交流交易平台,让传统的艺术品交易迎来新的生机。
“艺空联盟作为国内专业的艺术品电商竞拍平台,新颖的商业模式、借助技术革新,在艺术品交易市场掀起一轮新的服务模式,快速提升艺术品拍卖行业转型。平台通过拍卖、短视频、直播、社交四大核心业务,为普通用户提供优质的艺术品线上购物体验,为拍卖公司、画廊提供优质的平台支撑,让艺术走进千家万户。
“艺空联盟创立至今,一直专注艺术品互联网线上竞拍,实现了艺术品竞拍从线下转线上,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为数万拍卖行、商家提供了新的创业商机。线上拍卖打破了传统拍卖的地域限制,网上征集、预展、交纳保证金、开拍及发货等一系列流程一条龙服务,大大提高了拍卖效率,拍卖商与藏家双方受益。
“各大拍卖公司紧跟时代潮流,纷纷加入到了线上拍卖的潮流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技术、新模式的推进下,艺术品电商行业将不断转型加速向前。”
芜村先生为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网上拍卖课,使我意识到了网络的强大功能。
2018年4月28日,参加艺空联盟“关爱老人,精准扶贫”慈善艺术品拍卖会,捐赠作品四幅,均已成交。先后于2018年3月、2018年8月、2019年6月、2020年11月四次应邀举办“艺空联盟”网络书画拍卖个人专场,参拍作品近百幅,成交率均为100%。其中,2018年8月14日参与的艺空联盟线上拍卖会,《芜村随想-网络拍卖书画专场》,参拍作品23幅,成交率为100%,竞价次数高达813次,多幅作品在无底价起拍的前提下,以上千元的价格成交,成交总额也创下了该季度线上个人专场拍卖的成交最高纪录。
2020年2月9日晚,西安力邦医疗教育基金会联合艺空联盟举办“疫情当前,艺空联盟在行动”网上慈善义拍活动。芜村先生将自己创作的三幅小品画作推上拍卖会,且均已成交。画作《鼠》成交价115元,《当年非典肆虐》成交价208元,《长风破浪会有时》成交价365元。
《鼠》的题款赋诗是:鼠领属相第一肖,年岁更叠正当时。冠状捣乱不会久,祥瑞顺泰永相随。愿如所求。
《当年非典肆虐》的题款赋诗是:当年非典肆虐,今又妖变冠状。万众齐心抗击,冬去春来照常。
《长风破浪会有时》的题款赋诗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介绍完成“艺空联盟”网上拍卖的情况后,芜村先生突然站起身激情澎湃地说:“在当时疫情相对严重的那种情况下,西安力邦医疗教育基金会举办网上拍卖会,助力疫情防控,打赢疫情阻击战,这样的活动很有必要,也很及时,我当然得积极参与了。伸出双手,献出爱心,为疫情防控做贡献。冠状小妖命不长,万里江山春常在。我们始终坚信祖国,坚信武汉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稍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作为有良知的中国人,在这个时候都应该有所作为,也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疫情防控尽微薄之力,希望在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积极参与而不是冷漠旁观,让良心得到安宁,让灵魂得以净化,让修养得到提高。”
其实我也注意到,渭南文艺界的艺术家都行动了起来,他们以不同的方式积极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2020年8月,市委宣传部、市文联表彰了一批疫情防控文艺创作先进个人。毋庸置疑,芜村先生在2020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网上拍卖艺术作品,芜村先生紧跟时代步伐,融入线上拍卖潮流,相信在以后的艺术生涯中,必将创造更多佳绩!
4.用手中的画笔助力疫情防控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国。党中央科学研判,英明决策,积极应对,全民防控,全员参与,一场阻击疫情防控战全面打响。
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芜村先生响应号召,一方面宅家抗疫,一方面认真思索。
“咱不添乱,但也不能不为疫情防控做点啥吧?于是我就想,如何参与抗疫,如何助力抗疫。每天不是要坚持画画吗?为什么不拿起手中的画笔,以笔为戈,以纸为戎,用书画助推疫情防控,用画笔记录疫情防控中的人和事。”芜村先生讲起2020年参与疫情防控的事,仍然是兴奋不已。
在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期间,芜村先生从画室取回必用物品,用家中常年搁置的折叠桌做画案,以日记形式每天坚持精心构思画两三幅画,并附上随笔、诗歌、古诗名句等相应款识,坚持随画随发微信、微博。两个多月完成了三本册页60多幅画作《问天》《让历史告诉未来》《笑比哭好》的创作,真实记录了一个普通公民,一位退休干部疫情防控期间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所作所为。画作在微信圈转发后,引起有关方面重视,为其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网上画展,并被多家媒体关注报道。
我在网上查阅了相关报道,芜村先生作画撰诗曰:
人字好写做不易,
诚善为本孝为先。
一生不做亏心事,
知足知止求平淡。
人字酷似平衡木,
缺了那笔都是空。
万物生存如游戏,
相互依赖乐其中。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跷腿品茗闲无事,
枝头鸟伴不觉单。
……,……
不管是画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题款时都有意无意地联系到疫情防控的主题,诗文图画并茂,以此为祖国、为武汉,为战斗在一线的英雄们鼓与呼。
能完成这一项文化工程,实属不易!
“用心用情完成了《问天》《让历史告诉未来》两本册页近50幅国画作品的创作,并通过别具一格的款识,从一个侧面记录了疫情阴影笼罩下,一个普通人的所忧所虑、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且算作是对国家、对历史的一个态度,对自己所钟爱的职业有个交代,对自己的心有个安慰吧!”芜村先生欣慰地说。
观看画展后,樊星先生赋诗《芜村印象》曰:
一丛芜草一茅棚,一支狼毫一痴翁。
一心写尽一世梦,一生情系一念中。
魂牵村野故里景,淡然豪气入画中。
鼓角旗旌浅吟诵,斯人潮头唱大风。
在《让历史告诉未来》画册的后记中,芜村先生这样写道:
“……就这样,日日学,日日思,日日悟,努力实现着文学与绘画的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从而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碎片化快节奏的阅读审美习惯,以实现自己的学画初衷,满足自己并非一时冲动的奇思妙想。利用还算充足的自由光阴,尽心尽力去做自认为值得尝试的事情,不求成败,但求无悔。自定的奋斗目标是:六十始学画,七十能入门,八十知不足,九九不遗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冠状病毒尚未绝迹,湖北、武汉保卫战仍在继续,与疫情抗争的弦一刻也不能放松。坚信有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精准施策,有全国人民的团结合作,奋力驰援,湖北及武汉保卫战的最后胜利指日可待!相信历史将永远铭记新中国历史上这场史无前例的没有硝烟的惨烈战疫!相信任何艰难困苦都阻挡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繁荣昌盛的前进步伐!
“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未来铭记历史!”
拜访芜村先生,一见如故,似曾老友。
有缘人自会相见。知先生于20年前,见先生于20年后,似乎有点遥远,却终能相识,此人生之一大幸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