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返回
首页写实纪实 • 正文
导航

王汉清:潜心创作张富清传

发布时间:  来源:学会  作者:孔帆升

王汉清创作的《平民英雄张富清传》

原来对王汉清的印象,是个在社会上风云际会的人物,与我好静少动的生活有点远,近日机缘相遇,没想到是如此的为写作毕其一生,却命运坎坷的一个人。

王汉清一直专注于为平民英雄作传:《大巴山的呼唤》为以身殉职的乡村民政助理周国知立传,《情撼中原》讴歌“全国模范教师”吴玲,《起航,信义之船》弘扬“感动中国”人物的诚信品德,再到近日出版的《平民英雄:张富清传》,一以贯之,以一颗赤诚之心投入到大时代中,让自己的作品紧跟时代步伐,真实反映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有意义的事件与不平凡的人物,因而,他的人生是异常丰富的。

丰富中有矢志不渝的追求,有奋斗后的喜悦,有遭遇不测的痛苦,有他爱党爱民爱创作的情怀。无论是在部队里锤炼,在武大学习新闻写作,在人生紧要关头的命运跌宕,还是个人情感的一波三折,王汉清都令我感叹唏嘘,摇头叹息。他走了那么多路,采访了那么多人,得了包括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那样的诸多荣誉,为众多人增光添彩,怎么能够落得如此不堪地步!

这位用笔和生命在大地上行走的作家,曾在四川地震现场采访,在残壁断垣,满目疮痍的废墟中流泪,在山高水远的偏僻荒凉乡村寻访,他把自己所有精力和时间都倾注在采访与写作的路上。2017年,王汉清创作国网电力系统脱贫攻坚报告文学,像个拼命三郎一样连轴转。一年多的辛劳和困顿,终于拖垮身体,累倒在新疆,被紧急送回武汉医治。他是边住院边创作,一边吊着点滴,一边用血汗凝结成文字,完成了34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弹奏在乡村的三弦琴》。著名作家李春雷看了作品后感慨:不论是秭归县、长阳县、巴东县、神农架林区的助农光明卫士,还是青海、甘肃、山西、陕西、新疆等省扶贫的“红马甲”;从大渡河畔悬崖村,到恩施少数民族地区万丈溶洞;从国网第一书记,到英姿飒飒的爱民国网女工;一项项扶贫工程,一件件支事件,一个个动人心扉的感人故事......

2019年7月,王汉清接到北京某出版社总编辑的电话,邀请他写张富清的长篇纪实性文学作品。王汉清感到天降大任于己,满怀一腔热血,喜不自禁地与妻子商量,鼓动她随行采访。果然,他的计划不仅得到妻子支持,还得到了女儿的帮助,一家人齐心协力要为书写张富清去拼一把。张富清的先进事迹早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老英雄淡泊名利、忍辱负重、克己奉公、为人低调的可贵精神深深感染了国人,王汉清读着报道,一次次忍不住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作为一名报告文学作家,他岂能缺席参与讴歌这大时代里涌现的感人英模呢?而且,这个人物是那么低调,那么有情怀,那么富有亲近感。王汉清心向往之,巴不得立马就见到这位了不起的老军人。

正当暑日,一大早,王汉清带着妻子和刚刚读研毕业的女儿,风尘仆仆踏上了采风之旅。妻子开着车,女儿带上电脑,他带着对英雄的崇敬与创作的满腔热忱,一家人备好方便面、香肠、水果与饮用水,做好风餐露宿准备,从武汉直奔恩施州来凤县,带着朝拜之心去见平民英雄。

沿途乘风一样的高速,穿过无数隧洞,爬过蜿蜒的山路,600多公里,9个多小时,全家人忘了颠簸的疲累。王汉清心无旁骛,盘算着如何找到人,从哪个疑问开始,怎样挖掘得又深又细。抵达恩施州来凤县后,他们顾不上休息,立即联系当地文友,采访了老英雄的两位亲属,以及当地的一些基层干部与群众。但因为老英雄已年届95岁高龄,此前众多媒体高频次采访,老人几近心力憔悴,被县委“藏”在一处寓所内加以保护起来。王汉清焦虑不已,岂可半途而废?他四处打听,请当地文友搭桥,转达自己的呈情,县委主要领导终于被打动了,亲自接受采访并作好后续采访安排。为了深入采访老英雄的事迹和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王汉清往往返返,东奔西跑,不分白天黑夜,不管炎热与寒冷,整整半年,几十次进出来凤县,在深山里逐家串户采访。恩施来凤县大山区是“天晴看得见,雨中走一天,东边山上一座庙,西边望去尺把高,你不信邪跑去看,拖酸双腿累断腰”。这样的环境,常人都累得够呛,作为一个长年患病的花甲老人,王汉清自然更是吃不消,体力不支,疲劳过度,加上山路陡峭,他不知摔倒过多少次,身上不是这里碰伤了,就是那里划破。有一次脚下一滑,身体失重,重重地摔倒在山坡上,幸有同行的村组干部拽住,才避过坠落山谷的危险。那真是:老英雄还健在,书写者几度濒危!

何苦哉?家人既心疼又难过,劝他好好休息,或者写写企业家,写写战友,又轻松又有保障。有人说,你写写我们的战友,人家说不定送个宝马给你开回了,写张富清你得到了什么?累得命也差点丢了!王汉清既不反驳也不解释,他怎么能庸俗地说这世上岂是钱能衡量一切的呢?也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追求,因为爱,所以坚持,所以拼命也值。

 

——“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他在采写过程中,又岂止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从宜昌赴恩施长阳,夜间赶去来凤县采访张富清侄子时,已是凌晨四时,突然,一辆大货车迎面撞来,把他一家人坐的小车撞得歪倒一边,车门严重损毁打不开。躺在后排的王汉清被撞裂两根肋骨,惊醒和痛醍过来后被赶来的救援者撬开车门营救出来。一家人在路上拦了个的士,急忙赶往县城就医。王汉清在医院稍加医治和处置,就带着伤痛出院,车子坏了只好乘坐中巴车,继续进行玩命的采访。

那些日子,王汉清心里只有张富清,只有一桩桩未采访的人与事,尽管伤处一直在疼痛,但他工作起来根本就忘了疼痛,忘了伤筋动骨需要调养。他是把采访张富清当成了采金矿,历尽千辛万苦,苦中作乐。为了详尽了解老英雄充满传奇的一生,王汉清一家不远千里赶赴张富清老人的家乡陕西省汉中市双庙村。为了赶时间,他们昼夜兼程,那天走了一天一夜,大家实在困极了,只好停车休息。妻子在周边转了很久,才找了一间才需50元的双人间,王汉清和帮助开车的侄子共睡一张床,而妻子只能踡缩在车上将就眯一晚。那一晚,他浑身被蛟子叮伤,奇痒无比。这只是他千百次采访中的一个小缩影。

长达半年之久的采访,王汉清在湖北武汉、恩施来凤和陕西汉中三地之间来回奔走,翻山越岭,涉水跨桥,采访张富清老家、工作过的地方、张富清家人、同事、领导、村民。山高路远地广人稀,找到人不易,有时一天才采访到一个人。可谓辛劳至极。在采访之余,他即想即记,进入创作状态,每句话,每个场面,王汉清都用爱,用情,用滚烫的心去写,尤其是带着热爱的感情写人物,将报告文学的情景交融手法自然融汇在故事情节中。

带着满满的收获,一家人回到武汉,已是年三十早上,

此刻,武汉突发新冠疫情,疫情迅速传播,来势汹汹。千万人口的都市实行了最全面、最彻底的封城。全城静默,王汉清并没有按下“暂停键”,他抓住“禁足”的时机,把自己关在六楼的家里潜心写作,一头扎进了不分昼夜的写作之中。

常常,他晚上凌晨爬起来,铺开稿纸,沙沙沙地写,坐在书桌前冥思苦想,时光在他这里早已抹去了印记。抗疫最艰难的漫漫日子,全家人足不出户,王汉清写,女儿打字,妻子做家务,开启写作抗疫模式,他们天天吃的是平素日屯的干粮与咸菜。在王汉清看来,吃不吃,吃什么,真的不是个问题,生活简朴,有事在做才是天道。他沉浸对素材的消化整理中,时刻酝酿如何把这个扎在平民堆里的时代楷模,这个经历几代人的近百岁老人,有血有肉的老英雄写好。王汉清从党培养了英雄这个高度,沿着人性光芒的角度,把一个个生活细节准确地叙述,去展现可亲可敬的英雄形象。他写了看,写了读,一边念,一边泪流满面,一次次被张富清的家国情怀和崇高人品感动。在交流书稿时,出版社责编与王汉清打电话,两人说着说着,各自在电话那头泪如泉涌。

王汉清忘情于创作中,写着写着突然哭了;看到无数“逆行者”和辛苦的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们的奉献,看着看着流泪了。身边的危难与抗争,无数奉献者的精神,与笔下人物的崇高品德,给了他无限动力与激情,驱使他忘我地写。他就像一部不知疲倦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转,他一边抓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里的工作,一边创作,经常写着写着就天光了,写着写着饭点过了,他也弄不清时辰,乾坤颠倒错乱,身体终于严重透支。6月23日凌晨2点多钟,他一直还在琢磨作品的小标题,刚上床休息,突觉头晕,腿软,被急送医院住院检查。刚开始以为是高血压糖尿病引起的,没想到后来越发严重,不省人事,终致突发脑梗死,抢救几天后才醒过来。经抢救,命总算保住了,可左边躯体已失去知觉。王汉清欲哭无泪,可是祸不单行,帕金森综合症找上门了,手不由自主地颤抖,生活起居完全不能自理。

在医院住院期间,医护叮嘱又叮嘱要好好休息,保命要紧。王汉清顾不了那么多,他左半身不遂,心里还是牵挂着作品需要打磨的地方,一有念头就坐在摇起的病床上,示意爱人给纸笔。夜晚怕灯光影响同室病友休息,爱人只好用他手机和自己的手机,在布帘隔挡的病床上打开电筒,让微弱的灯光照在稿纸上。他用颤抖的右手握住笔,好久才能握稳,一笔一划修改字句。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历尽磨难,字字看来皆是血泪的35万字的纪实文学《平民英雄张富清》交到出版社,厚重的新书于2022年与读者见面了。

拿命写作”,落得个身残老弱,王汉清无怨无悔,能见到《平民英雄:张富清传》出版,了却了心愿,这是他最大的安慰。近日,说起张富清隐功埋名的事迹,他仍是眼里噙满泪花,仿佛还置身于当时的情景中。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Copyright © 2018-2024 中创文网 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15927618989 网站备案:鄂ICP备2022005271号 | 鄂公网安备42090202000511号